80%心脏猝死源于心律失常 三类心律失常可治愈
揭开心律失常的神秘面纱:认识、误区与护理
当我们提及心律失常,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心悸、紧张。但实际上,心律失常在老百姓中的认知度严重不足。早期,它可能并不显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是偶尔的心悸、胸闷,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但即使早期心电图显示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后期仍有可能发生猝死。关于心律失常,你是否有以下这些误解呢?
对待心律失常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置之不理
许多人认为心律失常只是小问题,发作时几分钟或几秒钟就过去了,不需要特别关注。这种轻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误区二:杞人忧天
看到关于心律失常的报道,有些人会过分担忧。其实,真正判断是否患有心律失常,需要依据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不要过于恐慌,也不要忽视身体的不适。
误区三:过度治疗
有些患者一发现有心律失常就非常恐惧,可能会病急乱投医,导致不科学用药和过度治疗。过度治疗反而会加重病情。
误区四:偏信中药
有一部分老年患者认为西药有毒性,只愿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来治疗心律失常。虽然有些中成药对心律失常有帮助,但它们不能替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误区五:擅自减药停药
有些老年患者认为凡是药都有毒,症状减轻后就会擅自减药或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是否要减药或停药一定要征求医生的建议。
令人欣慰的是,有三类心律失常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不需要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样长期服药。慢性心动过缓的患者通过智能化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基本可以达到治愈;快速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根治;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也可以部分治愈,降低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
那么,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日常该如何护理呢?
心律失常的日常护理建议
1. 避免环境干扰:心律失常患者应避免去热闹、噪音大的地方,以减少外界刺激,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稳定病情。
2. 规律作息与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3. 心理调适: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4. 定期监测与就医:定期监测心电图,一旦发现不适,及时就医。
心律失常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了解它、正确面对它、科学护理,是我们对待心律失常的正确态度。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调理都至关重要。
患者要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喧嚣、嘈杂的环境可能会使心情变得烦躁不安,这对病情的恢复是非常不利的。患者应该选择一个清静的环境,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繁重的体力劳动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不利于病情的稳定。但适当的散步等轻度活动,却有助于身体的舒缓,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通过饮食来摄取必要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对于心脏保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丰富多样的饮食安排,不仅能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还能保证食物易消化,让身体更好地吸收这些营养元素。
患者还需要注意多休息。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功能受损,影响身体的血运。一旦多个系统和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功能。患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避免过度劳累,多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勉强自己坚持工作,这样的坚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全方位地照顾自己,从环境、饮食到休息都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重拾活力。毕竟,身体的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任何一时的劳累和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病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