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350万,14种医保目录内抗癌药再降价
从今年年初开始,关于抗癌药降价的声音一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对抗癌药调税政策的出台,高价抗癌药的降价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再次调整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宣布从九月底开始,全国范围内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都将按照新价格公开挂网采购。这一举措意味着已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的十四种抗癌药品将再次降价,为患者带来福音。
这次降价涉及到的药品品种相当广泛,其中大部分是近年来通过谈判降价后新纳入目录的药品。据报道,在之前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针对部分专利、独家药品价格较高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与药品企业的谈判协商机制。经过谈判,成功将多种高价药纳入医保目录范围,其中包括十七种抗癌药品。这些药品的平均降价幅度高达百分之四十四,最高降幅甚至达到百分之七十。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推动了药品价格的合理调整。
自今年五月一日抗癌药税收政策调整后,患者对抗癌药降价的期待愈发高涨。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抗癌药是救命药,不能税降了价不降。”国家医疗保障局积极响应,与相关部门携手推动抗癌药的降价工作。经过协商,根据税收政策变动情况重新确定了前期国家谈判抗癌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并顺利签订了补充协议。
据了解,此次调税涉及的药品平均降幅为百分之四点八六。在前期已经大幅降价的基础上,价格进一步降低,这将极大地减轻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例如,治疗前列腺癌的阿比特龙(泽珂)价格由原本的144.92元调整到现在的135.57元,每个月将减少药费一千多元。据央视报道,国家医疗保障局要求抗癌药相关企业主动向各省级药品招标采购部门提交调价申请。预计从九月开始,患者将陆续能够购买到降价后的抗癌药品。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三百五十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抗癌药的费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抗癌药降价、减轻患者负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除了此次调税政策外,还通过集中谈判和采购、医保准入谈判、加快审批程序等多项措施来推动抗癌药的降价工作。初步统计显示,我国已上市的抗癌药品有138种之多,而初步估计的总费用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
这场“示范性降价”正在继续推动抗癌药的价格下调,尽管目前仍有部分药企持观望态度。但多个省份已经明确表示,拒绝降价的药企可能会面临失去采购资格的后果。这无疑是给那些还在犹豫的药企敲响了警钟。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标志着中国在努力降低抗癌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药企响应降价政策,积极调整药品价格
近日,药品价格调整的动态备受关注。一些制药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下调药品价格,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今年6月29日,湖北省公立医院药品(耗材)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网发布消息,制药巨头辉瑞公司主动申请调低其所有进口产品的挂网价格。这一举措涵盖了20种药品,降价幅度在3.4%至10.2%之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用于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的降幅高达10.2%。
无独有偶,甘肃省药械集中采购网也在7月2日发布通知,根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和甘肃重药医药有限公司的主动申请,同意对这两家企业的部分药品挂网价格进行调整。其中,规格为50mg/盒的地西他滨注射液(商品名达珂)的价格从10327.22元降至4996元,降幅高达51.6%。
尽管降税政策已经实施三个多月,大部分抗癌药的价格并未立即下降,患者也未能明显感受到终端药价的变动。除了市场反应滞后,不少药企仍在观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推动药品价格合理调整,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了一系列通知,要求相关企业对抗癌药品进行价格信息申报。对于未按要求申报或不如实申报的企业,将受到严厉处理。一些省份的抗癌药专项采购方案也规定,已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但拒绝降价的企业将取消采购资格。
值得欣喜的是,医保目录内的抗癌药物降价落地在即,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物也有望迎来好消息。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在就部分目录外的独家抗癌药物开展医保准入专项谈判,旨在进一步减轻癌症患者的经济负担。据相关负责人员介绍,经过严格筛选和与企业沟通,18种临床必需、制造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所需的药品已被纳入谈判范围。这些药品覆盖了多种癌症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肾细胞癌等。预计9月底将完成这些抗癌药物的医保谈判。
这一系列的动态显示,国家正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药品价格合理调整,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让我们期待更多药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为患者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也让我们密切关注后续进展,期待更多好消息的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