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
社会学因素与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充满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行为影响深远,特别是攻击暴力行为。
行为科学指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攻击暴力行为也不例外。父母作为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其教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往往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良的社会交往在青少年行为中起到了引诱和促进作用。媒体中充斥的暴力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攻击性的榜样,减弱了他们对攻击行为的控制力,增加了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甚至鼓励了攻击行为。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乃至暴力音乐,都成为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心理学因素与攻击暴力行为
在心理学领域,攻击暴力行为与个体的人格因素紧密相连。研究显示,暴力犯罪者具有一系列明显的人格特征,如多疑、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寻求刺激但易受伤害、缺乏自信和自尊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
特殊的人格特点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但并非所有具有这些特征的人都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青少年所处的不庭、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攻击行为变成了现实。
生物学因素与青少年攻击暴力犯罪
青少年攻击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因素涉及遗传学、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理四个方面。
遗传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神经生化因素中,5-HT系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最为密切。神经内分泌因素中,雄激素特别是睾丸酮与攻击行为有着紧密联系。神经生理因素的研究表明,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攻击暴力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个体的心理学和生物学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
(实习编辑:邓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