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三阳变肝癌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乙肝的检查指标存在着普遍的误解,特别是关于“大三阳”和“小三阳”的认识。许多人误以为“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就是抗病毒治疗的终点,但这种观点并不严谨。实际上,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应聚焦于阻止其向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演变。
过去人们常常用“大三阳”和“小三阳”来描述乙肝的检查结果,并错误地认为“小三阳”比“大三阳”更好。仅仅通过大小三阳来判断病情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小三阳”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癌。
据了解,大部分患者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e抗原就会自动转阴,转为“小三阳”。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以及肝硬化患者中,“小三阳”模式的存在占绝大多数。有数据显示,88%的肝硬化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其中“小三阳”占40.79%,显示出“小三阳”在乙肝发展中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许多病人或医生对乙肝的发病特点缺乏全面了解,片面追求“转阴”的治疗效果。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也以此吓唬病人,过度用药。过度追求转阴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甚至使转氨酶升高。这种认识误区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
实际上,乙肝转阴未必是好事。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在于预防肝癌。专家指出,部分患者在治疗乙肝时存在误区,如认为抗病毒治疗太贵,仅服用护肝降酶药即可。虽然护肝降酶药物疗效明确、使用广泛、价格相对较低,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们无法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只能治标不治本。
专家们强调,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是阻止其向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演变,抗病毒治疗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转氨酶升高的时候,这正是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处于激活状态,治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需要走出对乙肝的认识误区,正确理解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并重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警惕过度追求转阴的现象,避免因此带来的药物性肝损害和心理压力。只有深入理解并正确应对乙肝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