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脂肪化中的运用

疾病百科 2025-06-28 23:46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中医药在肝纤维化研究与应用中的与实践

一、理论研究现状

肝纤维化,作为多种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和分布异常。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在病毒性乙肝的初始阶段,肝纤维化的因子已被激活,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在此理论上同样适用。

肝纤维化是西医学中的病程形态学概念,也是所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南京中医药大学认为,肝纤维化的病因是感受瘀毒和正气不足,病机是热毒瘀结导致肝脾损伤。提出以凉血化瘀解毒为基本治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型治疗。

在病因学上,中医认为湿热、疫毒及脏腑功能失调是基本原因;在病位上,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胆、胃、肠三腑功能失常为辅;病机特征是气、血、津液运化失度,湿、毒、痰、瘀滞留为害。治疗时需选用解毒、祛湿、清热等多种方法,实现肝脾肾同调,湿痰瘀同祛。

二、实验研究概况

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原则的研究、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中药单味药及复方研究等方面。

治则的确定建立在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目前,益气养阴、活血化痰、疏肝健脾补肾等治则是应用较为广泛的。

证型与客观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帮助。实验表明,不同的证型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之间存在特定的关联,这为我们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参考方向。

在中药研究中,单味药如活血化瘀类、益气健脾类、补肾助阳类、疏肝理气类等都对抑制肝纤维化有积极作用。而中药复方的研究则包括对传统古方的研究和根据中医理论与治法组成的自拟方剂的研究。这些复方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肝纤维化、改善蛋白代谢、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

三、临床研究简介

由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必经的过程,抗肝纤维化的中药治疗可以看作是中医治疗“臌胀”(肝硬化)的“关口前移”。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肝纤维化检测手段与指标的确立,临床研究大量开展。

实验研究携手临床研究,揭示治疗乙肝的崭新篇章

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见证了一系列复方实验与临床研究的融合,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现实:随着对乙肝病毒的抑制、肝功能的改善、免疫功能的恢复,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或消除,肝脏的病理改变和血清中的肝纤维化指标(如hPCⅢ、HA、IV-C、LN)都有显著的改善趋势。

自1991年起,我院对“软肝煎”(包含炙鳖甲、女贞子、党参、白术、厚朴、丹参、三七、半边莲、水红花子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曾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96年的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方的诞生源于我院著名的中医肝病专家钱英教授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她依据汉代医家张仲景的鳖甲煎丸和清代医家魏玉璜的一贯煎,从肝脾肾入手,强调补肝体、调肝用。她也吸取了现代著名医家关幼波、袁述章治疗胁痛的有效经验与方药,结合明代李中梓的“肝肾同源、乙癸同治”理论以及张仲景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创立了“滋补肝肾、健脾行气、化瘀软坚”的疗法,从而诞生了“软肝煎”。经过严谨的临床对照研究,该方显示出其抗乙肝病毒复制、降低病毒对肝细胞损害、改善肝功能、消除症状与体征、改善肝脏病理及抑制胶原合成而抗肝纤维化等功效。

关于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有一些思考值得我们深入。作为中医研究的课题,我们应该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坚持自己的理论根本,跳出“实证科学”观的束缚,还原中医研究的本来面目。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我们急需并制定肝纤维化的中医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相关的分型标准。在药物的研究上,我们要坚持中药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原理,警惕“废医存药”的现象。例如,活血祛瘀药在抑制贮脂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也可能加剧患者腹胀、纳差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毒性反应。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仍是现在影响中医实现“实证科学”的瓶颈。尽管已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但如何在中医药动物实验中实现对象化、普遍化、数据化,仍是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相关,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途径、全方位的优势。在医家对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所伤、情志不遂、久病体虚有关。在中国,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病,常继发脂肪肝。除上述病因外,疫毒外袭也是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治疗方面,辨证分型治疗是体现中医药优势的主要方法。学者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提出了一些分型方案,如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证型。基本方加减治疗和专方治疗也是中医治疗脂肪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剂都是根据脂肪肝的基本病机精心拟定的。

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以及脂肪肝的治疗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在医学领域,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成为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它既有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又有辨病论治的针对性,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卓越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基本方加减能够根据特殊临床症候和实验室检查等对症用药,广泛应用。专方因其药性平稳、针对性强、质量易控制等特点,成为了当前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主要方向。

我曾使用疏肝祛脂方治疗脂肪肝,其药物组成包括柴胡、枳壳、桃仁、红花等,治疗30例脂肪肝患者,与复方丹参滴丸、绞股兰总甙片相比,疗程6-9周,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83.3%,而对照组仅为50%,两者差异显著。

在中医药文献中,对于脂肪肝的治疗方剂众多,其中应用较多的中药有山楂、泽泻、丹参等。这些中药可以按照功能归类,如活血化瘀药、疏肝理气药、除湿药、化痰药、补气健脾药、补血药、补阴药和清热药等。这些中药的降脂机制主要包括清本断源、疏利柔脉和去宛陈痤等。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这些中药的作用机理包括了对脂类合成与吸收的抑制和对脂类排泄的促进,具体分为降脂、促进胆汁排泄、促进脂肪在肝内的氧化等不同过程。

中医治疗脂肪肝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保肝治疗、降脂治疗、对症治疗三方面,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思路有相似之处。大多数医家在治疗脂肪肝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入西医知识,强调整体出发,针对病因,因人而异,多法联用,多向调节,综合施治。

尽管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脂肪肝并非独立性疾病,因此在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积极控制原发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等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当前,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并拟定脂肪肝统一的中西医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提高辨证的准确度;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设计严谨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前瞻性临床研究;研制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提高单味药的研究水平和层次,发掘其特异性作用。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推动科研的顺利进行,为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