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有哪些检查方式
让我们深入了解缺血性心肌病。其源头大多与冠状动脉粥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等病变有关,这些病变使得血液流通受阻,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少数病例是由于先天性异常冠脉炎等疾病所致。接下来,我们将该疾病的症状及检查方法。
心肌缺血的症状丰富多样。当你进行体力活动时,如果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休息时这些症状又自行缓解,那就需要警惕了。当你在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感到心慌、胸闷、或不适,或者饱餐、寒冷时胸痛、心悸,都要考虑可能是心肌缺血的症状。与此运动相关的疲劳、呼吸急促也是心肌缺血的常见迹象。当劳累或精神紧张时,你可能会感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这种疼痛可能是紧缩样的,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数分钟,休息后疼痛缓解。甚至在夜晚睡眠枕头低时,你会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才能感到舒适。而在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的心痛、心悸、呼吸困难也需要立即坐起或站立缓解。
那么,如何检查缺血性心肌病呢?心电图检查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心电图,我们可以观察到左心室肥大、ST段压低、T波改变异常等现象,并有定位诊断价值。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心腔内径扩大,主要以左心房和左心室为主。室壁运动呈现节段性减弱或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则能直观地看到多支冠状动脉的弥漫性严重狭窄或闭塞。胸部X线检查也能提供有关心影增大的信息,并可能观察到肺淤血的状况。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疾病的区分。例如,心肌病的症状可能与风湿性心脏病混淆。虽然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舒张期杂音,且在心力衰竭时较响,心力衰竭控制后减轻或消失。心肌病时的心脏扩大和心包积液也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搏减弱,需要通过超声检查进行鉴别。
了解缺血性心肌病的症状和检查方法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在心脏疾病的奥秘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复杂且独特的病症。让我们逐一解读这些病症的特点,并理解它们与心肌病之间的关系。
关于心肌病,当疾病发作时,心尖搏动位置会向左下方移位,这一现象与心浊音界的左外缘相吻合。而心包积液则会使得心尖搏动变得不那么明显,或者位于心浊音界之内侧。二尖瓣或三尖瓣区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上的心室肥大、异常Q波以及各种复杂的心律失常,都是心肌病的明显迹象。通过超声检查,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心肌病和心包积液。必须注意到,在心肌病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少量的心包积液,但这并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显著影响。
接下来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可能会伴随暂时性高血压,但舒张压通常不会超过14.67kPa(110mmHg),这种情况通常在急性心力衰竭时出现,随着心力衰竭的改善,血压也会逐渐下降。这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有所不同,其眼底、尿常规、肾功能可能会出现异常。
对于冠心病,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中年以上患者。若他们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而没有其他原因,我们必须考虑冠心病和心肌病的可能性。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易患因素的患者更应注意。室壁活动的节段性异常有助于诊断冠心病。近年来,对于因冠状动脉病变导致长期心脏缺血、最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我们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若过去无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与心肌病的区别就需要依赖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多数具有明显的体征,因此不难进行区别。例如,三尖瓣下移畸形会出现三尖瓣区杂音、奔马律、心搏减弱、右心扩大与衰竭等症状,需与心肌病相鉴别。但此病的症状通常在早年出现,左心室不大,紫绀较为显著。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明确地进行诊断。
继发性心肌病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色病等都有其原发病的表现。重要的是与心肌炎的区分。急性心肌炎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的当时或不久以后,区别起来并不困难。对于慢性心肌炎,如果没有明确的急性心肌炎史,则与心肌病的区分变得困难。实际上,许多扩张型心肌病可能是由心肌炎发展而来,即所谓的“心肌炎后心肌病”。
心脏疾病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仔细鉴别。通过深入理解各种病症的特点,并借助先进的诊断技术,我们可以为每一位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