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姆心理教育机构从“心理健康教育”说起
关于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的误解与真相
提及心理学,很多人都会浮现各种奇妙的想象,感觉它神秘莫测。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在大众眼中更是被赋予了过多的神秘色彩,或是被神化,或是被庸俗化甚至妖魔化。这种两极分化的认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问题:我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
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时常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误解和偏见。这种感受让我深感困扰,也不断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似乎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导致许多人对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了解不足。
什么是常识?常识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没有常识,我们可能会在生活中举步维艰。以身体健康为例,我们知道身体的基本构造,知道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冒,也知道如何治疗或寻求帮助。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心理方面,我们对常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心理是否也有其“常识”呢?心理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如果被诊断为心理疾病,我们该如何寻求治疗?这些问题,很多人可能无法回答。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些基本的常识问题。
课本上常常直接讲述如何管理情绪、优化人格等,却忽略了这些情绪和想法背后的成因。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的起因,就盲目寻找解决方法,那么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吗?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混乱不堪。一些人利用心理学之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真正了解并愿意以科学精神对待和实践心理咨询的人并不多。
这样的客观原因和外部环环境,让我们对本来就知之甚少的东西更加混淆。很多新兴行业似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去魅”的过程。要想去除事物在我们心中的“魅惑”,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同学用理性和冷静的思考来揭开迷雾。这也是我们在大学阶段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两个成语故事东施效颦和盲人摸象。西施因为心疼病总是捂着胸口眉头紧锁,惹人怜爱。而东施则试图模仿西施,却适得其反。盲人摸象则告诉我们,只有部分信息是无法全面理解的。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盲目模仿和片面了解都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基于常识的普及,让我们了解心理的基本结构、情绪和想法的成因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优化自己的人格,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用理性和冷静的思考来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真正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我们有时候也会像东施一样,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难以安心做自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不够完美的自我形象,像是一个一直在努力模仿别人的“东施”,和一个渴望成为优秀典范的“西施”。这种内心的矛盾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
当我们面对人的内心世界时,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些盲人摸象一样,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抓住一点就认为能够了解全部。正如一个盲人说大象像一条长绳子,另一个则说像一面墙,每个盲人只是根据自己触摸到的部分来做出判断,从而忽略了整体的真相。人的心理世界也是如此复杂,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去理解和评价。
面对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像那些盲人一样片面看待。人的内心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头大象,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描述清楚。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和研究,去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去心理问题的根源,关注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轻易下结论,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去思考、去研究、去体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让我们走出盲人的误区,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的内心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