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8-10点是高峰 高血压药在清晨服用最优
人体的生物钟如同时间的舞者,在24小时里指挥着我们的血压起舞。清晨时分,血压逐渐苏醒,随着阳光的升起而上升,至上午八至十点达到巅峰。随后,它如平静的湖水,逐渐回落,但在下午三至六点时,又会经历一次轻微的波动。当夜幕降临,机体大部分进入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缓,血压也随之降低。午夜至醒前的这段时间,血压降至最低点,血流减缓,仿佛大自然的宁静旋律,缓慢而深沉。
在这宁静的乐章中,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如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在这个时刻容易集结在血管内膜上,形成栓子。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因为他们的血管内膜可能更加粗糙。这种集结一旦形成,就有可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梗塞的发病高峰出现在清晨。
基于这样的生理节奏,传统的每日三次服用降压药的方式似乎并不完全合理。日本学者指出,对于老年人来说,白天的用药更为重要。我国的临床观察也显示,将某种降压药的全日剂量仅在清晨一次给药,与每日三次给药的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
另有一项研究给高血压患者服用了某种降压药物。一组患者按传统方法,每日三次,每次一片。结果24小时内的血压确实有所降低,但其周期节律性与未服药时并无太大差异。而另一组患者在清晨觉醒后仅服用一次,两片。结果发现,血压的周期性有所改变,清晨觉醒后的血压更加平稳,白昼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夜间下降也不明显。这种方式既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严重并发症,又能避免夜间睡眠时血压的明显下降,从而有望降低脑梗塞清晨的发病概率。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清晨一次服药似乎是一个更优的选择,这不仅方便了患者,减轻了服药的负担,避免了漏服的可能性,还有助于保持24小时的血压平稳。
大部分专家主张,服用降压药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即使是重度高血压患者,睡前的服药量也应控制在白天剂量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帮助保持24小时的血压平稳,防止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每个人的血压生物钟调节规律都是独特的。对于服用长效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或某些特殊的高血压患者来说,“睡前莫服降压药”并非绝对。特别是对于那些凌晨血压升高的患者,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波动。
而对于脑血管病患者,专家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噻嗪类利尿剂进行降压治疗。这类患者的血压自身调节潜力可能降低,甚至日夜血压波动曲线消失。晚上服用某些降压药物如依那普利,咳嗽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但利尿类降压药物如吲达帕胺、双氢氯噻嗪等更适合早上服用,以减少晚上上厕所的频率。
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时间应参考降压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和血压波动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