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小三阳“大比拼”!
一直以来,人们包括部分医生都认为小三阳的病情比大三阳轻,小三阳病情相对稳定,传染性小。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大小三阳并不能一概而论。所谓“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阳性。而“小三阳”则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过去认为“大三阳”表示乙肝病毒感染复制活跃,具有传染性;“小三阳”则表示肝炎病情好转,乙肝病毒复制停止,没有传染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大三阳”转向“小三阳”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完全停止。大多数情况下,这仅仅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但也有少数“小三阳”患者的血清中HBV DNA持续阳性,病毒复制活跃,病情较重,进展迅速,这种情况可能与病毒变异有关。
对于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前数年至十余年间,病毒和机体可能“和平共处”,血清中表现为大三阳。这一时期,肝脏的损害通常较轻。随着机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可能出现清除受感染肝细胞的反应,这是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反应。在此过程中,大量病毒被清除,同时受感染的肝细胞也会遭到破坏。若干年后,病毒基本清除,血清中的E抗体出现,E抗原相继消失,也就是从大三阳转成了小三阳。
“小三阳”真的比“大三阳”轻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大三阳转成小三阳的过程,对大部分乙型肝炎病人来说,象征着病毒被基本清除,或者基本自愈。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感染者,其自身的清除反应不能完全清除肝内潜伏的病毒。这部分被感染者的未来可能存在肝脏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部分病人40岁左右已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了癌变。
“小三阳”并不总是意味着病情较轻或稳定。如果属于转氨酶高、病毒活跃的“活动性小三阳”,就需要治疗。否则,肝脏可能会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保持警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大小三阳并不能简单地将病情轻重与之挂钩。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了解自身病情发展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肝病恶化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明确区分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
当DNA检测结果为阴性,肝功能以及B超等长期保持正常状态时,这表示病毒已经不再复制,且没有传染性,因此无需进行隔离与治疗。这种情况在“小三阳”患者中占据了大约60%~70%的比例。对于这类患者,当前国内外尚无进一步的治疗方法。过度追求转阴而大量服用治疗性中西药物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不良后果。
当乙肝病毒DNA呈现低水平复制,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时,我们称之为慢性乙肝病毒残留期。这种情况约占“小三阳”患者的20%,然而很容易被患者以及医生所忽视。如果不对此进行积极治疗,任由其发展,可能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
我们要讨论的是最严重的情况:乙肝病毒DNA高水平复制,且肝功能不正常,这被称为“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这种情况在“小三阳”患者中约占10%。其特点在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这种“小三阳”的情况甚至比“大三阳”更为严重,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更高。
从上述内容来看,大三阳并不一定要转为小三阳。实际上,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机体清除病毒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肝脏损害。对于是否应该转为小三阳,以上的分析应该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只要肝功能保持正常,我们就不应该轻易启用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更不应该去选择一些不成熟的、缺乏科学依据的转阴治疗方法。
更多关于乙肝的疾病知识,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和。让我们携手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