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两个病因详细解读 原发继发各有特征
警惕继发性高血压:深入了解其背后原因
当我们面临一些特定的高血压状况时,应提高警觉,仔细检查其背后原因。这些情况包括:患者对充分降压治疗反应不佳,血压控制突然失效,或是特定人群如年轻人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突发状况,以及已知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何为继发性高血压?它约占高血压中的10%,其独特之处在于,高血压只是其背后疾病的一个症状。如果我们不深入,可能会忽略其真正的病因,从而错过有效的治疗机会。那么,哪些疾病容易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呢?
肾脏疾病是其中的一大类,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肾盂肾炎等。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也可能引发高血压。血管疾病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同样不能忽视。甚至颅脑病变也可能导致症状性高血压。
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有些病因如单侧肾脏病变、肾脏肿瘤等可以通过手术解决,从而改善高血压状况。即使无法手术或需要术前药物治疗,医生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降压方案,多数都能取得一定效果。
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病,主要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它在整个高血压中占比高达90%。关于其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它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少学者指出,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对于那些长期与高血压斗争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并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是找到有效治疗方案和保持健康的关键。当我们遇到上述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深入了解,找到真正的原因,为自己或亲人的健康负责。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成因复杂且影响深远。外界和内在的不良刺激,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情绪激动、遗传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摄入过多的食盐和肥胖等,都可能引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控制失调。这种失调会导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引发全身小动脉痉挛,使得周围血管阻力持续增高,长期下去便形成了高血压。
尽管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无法完全确定,但一旦发病,它在动脉系统、脑、心、肾等器官引起的病理性损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损害甚至可以说是高血压的主要危害。
高血压病人的全身动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长期的小动脉痉挛可能导致血管壁发生营养不良性变化,内膜下出现蛋白性物质沉积,纤维组织增多,中膜肌层肥厚,动脉弹性降低,管腔因此变窄。这些小动脉的变化,使得管腔内的沉积、增厚和狭窄,犹如透明的“玻璃样”,在医学上被称为“玻璃样改变”。而对于大、中型动脉,其变化则更像是米粥斑块贴附在其表面,因此被称为“粥样变”。
脑小动脉痉挛和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出血、脑血栓、脑软化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心脏而言,患高血压时,由于小动脉痉挛和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为了维持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倍努力地收缩。这种超负荷运作长期下来,必然导致心脏过于劳累,左心室逐渐肥厚并可能扩张。而对于肾脏,肾小动脉硬化会引发肾缺血,产生高血压素,进一步促使全身小动脉痉挛,从而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肾脏缺血和营养不良变化,最终会影响肾功能。
高血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它是一个涉及到全身各个系统的复杂疾病。在应对高血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成因和可能引发的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