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直到1981年才被公众所认知。该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导致人体功能受损,从而使得一系列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发生。
HIV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无症状的潜伏期和严重的机会感染及肿瘤的临床症状。
一、无症状的潜伏期
从感染HIV后的2-12周,多数为6-8周,抗HIV转为阳性。少部分人会出现短暂的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肌肉关节痛等。此后进入无症状期,可持续2-5年,甚至超过15年。大多数成年和青年在感染HIV后,可长时间没有症状,但病毒复制仍可检出。随着免疫系统损伤,病毒不断增多,症状逐渐出现。如开始时出现倦怠感、持续发热和原因不明的咳嗽等,继而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当HIV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常出现头痛、痴呆等症状。
二、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感染
1. 病毒性感染症: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病毒感染(HSV)、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艾滋病患者中尤为常见,感染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等。
2. 细菌性感染:如分枝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等。诊断主要靠血液培养。
3. 深部感染症:包括念珠菌感染、隐球菌病等。念珠菌感染在艾滋病中尤为突出,可引起多种症状,如体重减少、倦怠感等。隐球菌病则以脑膜炎最为多见。
4. 原虫、寄生虫侵染:艾滋病患者也常受到原虫、寄生虫的侵染,引发相应症状。
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使得预防和治疗变得极为困难。大量患者为无症状的携带者,这使得艾滋病的预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面对艾滋病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支持那些受到影响的群体,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又称PCP卡氏肺炎):卡氏肺孢子虫是机会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通常寄生在健康人的肺泡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显现。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当宿主免疫功能因某些原因减弱时,它会繁殖并发挥致病作用。在艾滋病的情况下,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导致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发生率增加。
卡氏肺包子虫肺炎是一种重要的机会感染症,初期艾滋病患者中约有60%并发此症,全程约有80%-85%的患者可能受此病症影响。其初期症状包括因低血症引发的进行性呼吸障碍,特别是在劳动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和发热等症状。
胸部X片检查结果通常显示非特异性浸润阴影,仅有5%的患者检查结果正常。要确诊卡氏肺孢子虫病,需要通过支气管或开胸取肺组织进行活检。
在艾滋病患者中,肿瘤的发生也成为一种主要的致死原因。特别是Kaposis Sarcoma(KS)作为艾滋病的恶性肿瘤代表,引起了广泛关注。KS最早由Kaposis在1872年报道,它主要侵犯中老年男性,并在四肢出现多数大小不同的肉瘤。HIV感染导致的非何杰金淋巴瘤也是诊断艾滋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大约5%-10%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发生非何杰金淋巴瘤,这些患者常出现淋巴结迅速肿大、淋巴结外肿块、严重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且具备以下任何一项症状:近期体重减轻10%以上并持续发热38℃一个月以上;或体重减轻10%以上并持续腹泻(每日3-5次)一个月以上。
2. 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标准时,可实验确诊为艾滋病病人。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全身淋巴结肿大或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如痴呆、辩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也可作为诊断标准。
***由湘120健康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实习编辑:张曼)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文体,深入了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和艾滋病患者的肿瘤问题,以及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在保持***风格特点的文章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内容更加生动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