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数字 重振防治信心
全国乙肝病毒感染现状与防控策略简述
根据卫生部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病毒携带者数量从1995年的1.2亿下降到9300万,乙肝患者也从同期的3000万降至2000万。这一显著成果的背后,是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政策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医疗界已经证明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乙肝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肝炎类型,虽然其传染性不如甲肝强烈,但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如果未得到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有20%~30%的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癌,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这也使得人们长期以来对乙肝持有恐惧态度。
只要我们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乙肝是完全有可能被远离的。其中,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制度化接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些大城市,15岁以下青少年的乙肝阳性率已经降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5岁以下儿童的阳性率更是几乎为零。
那么,对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应遵循“0、1、6”原则: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这样即可获得90%以上的表面抗体阳性率。完成全程免疫后,需要检测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以确定接种效果。
除了疫苗接种,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也是防控乙肝的重要一环。主流的策略包括隔离治疗、合理规避和切断体液传播。对于出现症状的人,如全身无力、厌油、右腹部疼痛等,应及时进行血液检测,以判断是否感染了肝炎。
对于肝炎的检测,尤其是乙肝,需要检测体内的几种抗体和抗原。如果能直接检测出病毒的核酸,那将是最直接的标志。在常规检测中,通常会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以及它们诱生的对应抗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乙肝的检测情况,我们还需了解“两对半”的概念。由于技术原因,一般的实验室无法检测核心抗原,所以常见的医院化验结果通常为“乙肝五项”。通过简单的自查表,您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乙肝感染情况。
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乙肝是可以远离我们生活的。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防控,是对自身健康负责的表现。关于抗原抗体与乙肝疫苗的理解
我们来深入理解抗原与抗体的临床意义。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最先出现的是表面抗原,这是与体内乙肝病毒相关的标志。随后,我们的身体会产生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物质,能够抵抗病毒的入侵。e抗原的存在与病毒的复制及肝炎的传染性有关,略晚于表面抗原出现;而e抗体的产生则表示病毒复制得到了抑制。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示过去曾感染过乙肝病毒,而高滴度则指示当前的低水平感染。
当我们谈论乙肝时,不必过于惊慌。防治乙肝的关键在于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也至关重要。随着医药观念的更新换代,乙肝的防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信心:只要保持乐观和耐心,乙肝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接下来,我们关注的是哪些人需要乙肝疫苗的“护航”。任何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应注射乙肝疫苗。重点对象包括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危险人群如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以及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如餐饮服务、食品加工、幼师、保姆等,也应纳入重点接种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后,所产生的足量抗体只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发病,对其他类型的肝炎没有预防作用。也就是说,接种者还可能感染甲肝、丙肝、戊肝、庚肝等病毒。
关于乙肝疫苗的发展,已有三代疫苗问世。第一代疫苗是从乙肝病人血液中提取病毒的表面抗原,并经甲醛灭活处理。第二代疫苗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其他生物中表达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然后纯化制备而成。至于第三代疫苗,它处于研究阶段,属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多肽疫苗或乙肝病毒DNA疫苗。
了解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明确哪些人需要乙肝疫苗的保护,以及知道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乙肝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保持信心,坚持科学的防治方法,乙肝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