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这一复杂的情绪状态,源于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如他人所拥有的才能、名誉、地位等而产生的不甘心感。羞愧、愤怒、怨恨等情感交织其中,共同构成了这一微妙的心理现象。
那么,小孩子会有嫉妒心理吗?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有复杂的心理反应。科学研究表明,嫉妒这种心理活动其实早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实验显示,仅仅15个月大的孩子,在母亲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反应,试图让妈妈放下别的孩子而只抱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情况都能触发孩子的嫉妒心理。比如,当家中来了其他小朋友并得到父母的夸赞或亲昵时,自家孩子就会心生嫉妒,对外来的小伙伴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看到别的小朋友拥有自己没有的玩具时,内心也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在游戏过程中,当一个孩子看到别人表现得出色而自己无法匹敌时,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破坏他人的成果,以平衡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嫉妒心理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所体现。
在现代城市家庭,由于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养成了娇气、骄傲的习惯,不允许别人比自己优秀,也不愿听到称赞别人的话语。嫉妒已经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对于有嫉妒心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倾向于指责他人或想方设法让别人不如自己。有些孩子的性格甚至会因此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是有害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家长需多关心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和鼓励。表扬要适度,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让孩子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避免盲目的自满导致“不允许别人超越自己”的心理。
当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获奖时,心里可能会感到不舒服。这时,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用积极的情感来冲淡和替代伤害性的情感。比如,与孩子聊天、用温柔的话语和鼓励的目光来表达自己的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感,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孩子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大有裨益。对于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他人成功的故事和付出的努力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的成就。对于那些处处要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爱嫉妒的孩子,家长应严厉批评并帮助其认识错误,鼓励其奋起直追,同时避免孩子受到自卑、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