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检查手段
小儿的临床血液检查是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通过血象检查,我们往往能看到周围白细胞总数有所减少,平均约为4×10/L。其中,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尤为显著,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大单核细胞也可能增加。这种特殊的血象在疾病初期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并且可能持续10到15天。在某些并发症的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可能会大幅度下降,低至1到2×10/L。而血沉率一般保持正常,冷凝集试验多数为阴性。
接下来,为了更准确地确定病原,我们可以进行病毒分离。采集小儿的急性期鼻咽腔洗液、咽部含漱液或咽拭子,将其置于保存液中送检。最好立即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尿囊或敏感的人胚肾等细胞培养中,以分离流感病毒。标本采集最好在起病后的3到5天内进行,过晚则可能导致分离阳性率降低。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也是常用的检测方法。流感病毒具有凝集豚鼠红细胞的能力,通过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判断病毒的存在。如预先加入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结果则表示标本中含有流感病毒,并可进一步进行分型鉴定。
荧光抗本染色检查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式。用鼻咽拭子在鼻腔中旋转后,蘸有黏膜脱落细胞的拭子被涂于玻片上。干燥后,用荧光抗体(抗流感病毒特异血清)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如果看到多处带苹果绿色荧光的细胞,即为阳性结果。这需要注意与非特异性荧光点的鉴别。
我们还可以进行血清内抗体测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如果痊愈期血清抗体滴度超过初期滴度4倍以上,那么阳性率一般可达60%到80%,这具有诊断价值。
小儿的临床血液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保障小儿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