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会对食盐有这些误解
探索系列】食盐之迷:日常生活中的医药奇迹与误解解析
食盐,不仅仅是烹饪中的调味佳品,更是家中的必备良药。这味物美价廉的药材拥有非凡的疗效,在中医学中被视为咸味、性平、微凉的物质,具有催吐利水、泻热软坚、润燥通便等功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关于食盐的一些常见误解,带您走进食盐的世界。
目录:
大多数人都会对食盐有哪些误解?
食盐的主要成分解析
食盐对血管的影响
宝宝最晚什么时候可以吃盐?
炖菜何时适合放盐?
一、大多数人都会对食盐有哪些误解?
误解1: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实际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虽然海盐富含其他微量元素,但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
误解2:吃盐越少越健康?事实上,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摄入适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可能引发低钠血症。
误解3:钠只存在于食物中?除了多盐食物之外,许多非处方药也含有大量的钠。高血压人群应注意这些药物标签上的警示语。
误解4: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超过75%的钠实际上来自加工食品,如汤料包、沙拉酱等。即使不添加盐,这些食物仍可能含有大量钠。
误解5: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吃盐过多不仅可能导致高血压,还可能增加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无论血压是否正常,都应限制钠的摄入量。
误解6:盐放少了没有味道?限制钠盐摄入量并不意味着无法享受美食。使用新鲜大蒜粉、洋葱粉等低钠调味料同样可以让食物更加可口。
误解7:不吃太咸的食物就不会摄入太多钠?一些不太咸的常见食物,如熟食、面包等,也可能含有大量的钠。要警惕这些食品中的钠含量。
二、食盐的主要成分解析
食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化学成份为氯化钠(化学式NaCl)。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食盐都添加了碘来预防碘缺乏病。购买食盐时,建议少量购买并及时食用,以防碘的升华。要注意避免在高温下存放碘盐,最好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密封保存。要避免在容器内敞口长期存放以及避免加醋,以防碘被破坏。
三、食盐对血管的影响
食盐对血管的损伤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话题。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使原本血压正常的人,摄入过多的盐也会迅速对血管产生伤害。这项研究表明,吃完含盐量多的食物后,短短30分钟内血管扩张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心脏就会受伤。我们应该重视食盐的摄入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血管医学专家埃米尔莫勒博士表示,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泵出血液时,会释放出一氧化氮。这种物质能够放松血管,确保血液流畅。食盐和脂肪等物质的摄入会干扰一氧化氮的释放,进而影响血管的扩张能力。多项研究指出,这种血管功能的损害会显著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关于宝宝食盐的摄入,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个月内的小宝宝并不需要额外加盐。此阶段的宝宝通过母乳或牛奶已经摄取了足够的天然盐分。食盐中的钠离子需要肾脏来代谢,而新生宝宝的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过多摄入盐分会增加肾脏负担。随着宝宝的生长和肾功能的逐步完善,对盐的需求逐渐增加。6个月内的婴儿,辅食中无需添加食盐,以清淡食物为主。6个月后,可以适量添加盐,但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1克以下。1岁以后的宝宝,可以逐渐增多食盐的摄入,但每天食盐量不应超过2克。家长在给孩子准备食物时,应以清淡为主,并尽可能让孩子习惯低盐饮食。
对于宝宝而言,高盐饮食可能带来多重危害。它可能导致口腔细菌失衡,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其失去抗病能力;影响锌的吸收;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从小养成重盐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长大后难以纠正,并容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儿科专家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食物中不应添加食盐。对于一岁以上的孩子,只要孩子能接受无食盐食物,也不必刻意添加盐。
在烹饪炖菜时,一般应在菜品煮熟时放盐。这样不仅可以使食物更加入味,还能减少碘元素的挥发流失。对于含有肉类如猪肉、鱼肉和骨头的食物,最好在出锅前半小时左右加盐,这样可以让蛋白质、钙质等营养物质充分溶解在汤中,使食物口感更加鲜嫩。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摄入盐会损害肾脏健康,因此添加食盐时应适量。
至于砂锅的使用,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是炖汤和煮粥的理想选择。例如,制作海鲜粥时,可以先准备好所需的食材,如鲜虾、生姜、鱼肉、海参末和虾米等。将洗好的米加油加水倒入砂锅中,加入一些姜丝,待水快煮开时,加入虾肉、青菜等其他配菜,充分搅拌后小火煮五分钟即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