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全面诠释慢性胃炎
概述
在医学领域,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50岁以上的群体尤为常见。该病症主要因胃粘膜上皮遭遇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的炎症变化。尽管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病理过程却呈现出一种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的渐进性发展态势。在炎症过程中,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从而形成以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还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和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临床症状与诊断
慢性胃炎在静止期可能无任何症状表现,但在临床上,患者常以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等症状求治。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纤维胃镜肉眼观察和病理活检。
胃镜下的诊断标准
对于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粘膜上附着物不易脱落,冲洗后呈现发红或糜烂剥脱现象。还有小斑片状或线状发红、红白相间或花斑等形态。对于萎缩性胃炎,则可见粘膜颜色改变,如灰白、灰黄、灰绿等,粘膜变薄并伴随凹陷。可能观察到粘膜下血管透见。
病理诊断标准
从病理角度看,萎缩性胃炎的诊据包括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固有膜炎症以及淋巴滤泡形成等。
中医角度的认知
中医将慢性胃炎归于“胃痞”、“胃脘痛”范畴,并认为其病因病机在于机体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侵袭。中医特别指出,临床上的慢性胃炎往往是寒热夹杂、虚实兼见,这与脾胃同病、易见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有关。脾胃为易虚易实之脏腑,易受饮食、六淫、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邪实之证与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正虚之证并存。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 肝胃不和型:主要症状包括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等。次要症状为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和胆汁返流。
2. 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主要症状有胃院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等。此外还可能有纳呆少食、便清、乏力四肢酸软等症状。
慢性胃炎的成因复杂,治疗过程漫长且易反复。对于患者而言,除了医学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关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慢性胃炎,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常见疾病。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舌象与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舌质的颜色、形状以及舌苔的观察,结合脉象的浮沉、细涩等特点,可以对不同证型进行准确判断。
针对脾胃湿热型病症,主要证候包括胃脘部灼热胀痛、口苦、尿黄以及腹部痞闷,且口渴但不想喝水。该类型的舌象表现为舌质红,边尖深红,舌苔黄厚或腻。脉象则表现为脉滑且紧。
在确定证型时,若具备胃脘部灼热胀痛、口苦等两项主症,且舌脉特征基本符合,或仅有一项主症和两项次要证候且舌脉特征基本符合,即可确定为脾胃湿热型。
对于胃阴不足型的病症,主要证候包括胃脘部灼热疼痛、口干舌燥以及大便干燥。舌象表现为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象细或弦细。证型确定时,若具备两项主症且舌脉特征符合,或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要证候且舌脉基本符合,即可确定。
在胃络瘀血型中,主要症候包括固定位置的胃痛、不喜按压、长期不愈的胃疼以及大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舌象表现为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则表现为弦涩。若符合两项主症且舌脉特征基本符合,或符合一项主症和次要症候且舌脉特征基本符合,即可确定此证型。
以上各种证型的判断和确定,需要结合舌象、脉象以及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