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发让人失败的成功学
自我激励的真相:成功学的真实影响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们便被各种成功学的教条和激励学说所包围。这些学说总能激发我们的热情,让我们觉得成功的彼岸触手可及。尽管这些正面激励的力量不容小觑,真正因成功学受益而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那么,成功学究竟对我们是好是坏呢?
成功学的书籍教导我们要用“积极思维”来“自我肯定”。这种看似简单易行的方法,却可能让人产生更多的挫败感。实际上,成功学是一门关于自我管理的深奥学问,涉及理想信念、目标行动以及教育方面的内容。它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例:赫德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成绩平平,性格内向。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更自信,于是教导他每天起床后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赫德却觉得这种做法很荒谬,甚至感到恶心。
自20世纪50年代起,《积极思考的力量》等畅销书的出现,使得“积极思考”等简单概念成为自助文化的主流。这些以自我肯定为基础的成功秘诀,在半个多世纪中不断被推崇。翻开任何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几乎都能找到提倡自我肯定的语句。这些鼓励自己的话语真的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
尽管人们对自我鼓励普遍认可,但很少有严格的研究来验证这些赞美之词的实际效果。心理学专家们对此进行了,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实验中,专家们让一组志愿者接受个人自尊和自我认同度的测试,并将他们分为两组。然后,他们让其中一组志愿者在每隔15秒的时间里对自己默念一遍“我讨人喜欢”。而对于另一组志愿者,专家则让他们努力思考这句话是否适合自己。
实验的结果既清晰又具有讽刺意味。对于原本就有较高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志愿者来说,每隔15秒一次的自我肯定确实能稍微提升他们的情绪。对于那些对自己不满意或不认同的志愿者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抑郁,对自己更加苛刻。
这一结果挑战了我们对成功学的传统认知。或许,成功学并非适用于每个人,也并非每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成功学的教条和激励学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动力。作为人们努力追求自我价值和认同的过程中,有一些实验结果令人深思。那些急于证明自己讨人喜欢的实验参与者,在第二次的情绪和自我认定测试中的平均得分,竟然比那些既分析自身优点也不回避缺点的参与者要低。这一现象揭示了人们在自我表达上的某种困境。
赫德的感受或许正是这一困境的写照。在试图平衡两种相互冲突的理念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并不是不能对自己说出违心的赞美,但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却会对此产生强烈的抵触。当我们被强迫去说一些表扬自己的话时,反而会让我们意识到这些言辞与我们的真实自我之间有多么的不相符。这种不真实的褒扬,就像是在已经火热的情绪上浇上一桶油,进一步增强了负面思维的力量,削弱我们的自信,甚至让我们对所有的口号都产生怀疑。
真正的自信,并非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它需要我们全面而真实地认识自我,包括我们身上的缺点。当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时,反而会感受到一种解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第二组实验中,那些全面反思自己缺点的参与者情绪更好。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能够在实际任务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优解决方案,而不是在困境中自寻烦恼。
真正的自信并非来自于无懈可击的自我表现,而是敢于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挑战,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真诚的建议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纳自己,以及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