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
随着春日渐暖,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国的“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中国疾控中心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却让人心生忧虑。相较于去年同一时期,最近一个月的疫苗第一剂接种数竟然下降了20%。
这一变化源于去年底湖南、广东等地发生的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事件,甚至出现了死亡案例,这让公众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尽管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质量无问题,并已恢复使用,但家长的担忧仍然让部分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下降。
在湖南,这种担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衡阳等地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约30%,社区卫生院甚至出现乙肝疫苗“零接种”的情况。家长吴洁女士表示,尽管咨询了医生和查阅了相关资料,但面对疫苗接种仍感到纠结。
广东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乙肝疫苗事件中,当地的接种率也有所下滑。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惠鸿指出,人们关注小概率的不良反应,往往是在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很低时。疫苗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其重要性。
广州的廖女士,一位1岁半孩子的母亲,表示虽然只有极少数人会遇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一旦发生,对这个家庭就是灾难性的。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余文周表示,去年的乙肝疫苗事件对预防接种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容易引起接种率下降,可能导致相关传染病爆发流行。
湖南省疾控中心主任李俊华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虽然暂时没有出现乙肝疫情反弹,但如果乙肝疫苗接种率继续下降,乙肝疾病发病率可能会上升。回顾过去,在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前,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非常高,而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通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等综合防控措施,将乙肝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预防了数千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疫苗事件”引发部分家长对疫苗安全的过度担忧与不信任,暴露出相关部门需要改进的问题。
为保护受种者的合法权益,广东省出台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对发生异常反应的孩子进行相应的补偿。专家也建议,除了宣传疫苗的安全和好处,还应详细告知接种的不良反应和风险,这样才能对疫苗安全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于孩子的体质是否适合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等方面,也希望疾控部门能够做得更好。
重建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并非易事,需要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加公开透明。完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定期向公众发布、数据,加强公众对疫苗接种风险的理性认识也是必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让他们远离疾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