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是否患了小儿乙型肝炎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特别是在儿童时期的感染特点,常常因免疫耐受性使得感染者成为慢性症状携带者。这一过程往往从轻微的病变开始,随着年岁的增长,临床症状的出现会有所增多,但相较于成人,儿童的发病率仍然较低。
对于儿童感染HBV,绝大多数表现为亚临床和轻度感染。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是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又分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种。无黄疸型的患者远多于黄疸型,但因其症状轻微,常不易被察觉。部分患者仅有轻度血清转氨酶增高,或仅表现出一些非肝病特异的症状如不适、恶心等。即使有较为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会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肠炎,因为无黄疸表现。
黄疸型的乙型肝炎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其前期常有发热,少数小儿可能会有高热。此阶段大多持续1-3天,少数可能长达一周。伴随发热,还会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肠胃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婴儿阶段,因胆汁中胆酸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常会出现腹泻。部分小儿可能出现与肝区无关的腹痛,剧烈时可能被误诊为胆道蛔虫症或急性阑尾炎。
约有1%的患儿会出现肝外表现,如关节炎或皮疹较为常见。还可能表现出丘疹性肢皮炎、面部和四肢的红斑丘疹性皮炎等。淋巴结肿大、肝大也是常见的体征。在黄疸期,尿色加深,继而出现巩膜和皮肤的黄染,大多数患儿肝脏会肿大,年龄越小越明显。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会显著增高。
恢复期大约需要2-4周,黄疸消退,ALT下降正常,肝脏逐渐恢复正常。绝大多数小儿急性乙型肝炎能够完全恢复,6个月内清除HBsAg,近80%的患儿会出现抗HBs血清转换。与成人相比,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明显,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突出,黄疸较轻微而肝肿大较明显,病期较短,一般2-4周。
二、暴发性乙型肝炎
暴发性乙型肝炎在小儿急性乙型肝炎中的比例不到1%。围生期感染的多发生在2-6个月的新生儿期。部分感染小儿可能是由于感染了前C变异病毒,缺乏免疫耐受因子HBeAg,从而发生了暴发性乙型肝炎。
三、慢性乙型肝炎
小儿慢性HBV感染多数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正常或仅是轻微的炎症反应。因出现症状而就诊的也多属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少数患儿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病程长,营养状况较差,生长发育受影响。因小儿肝脏的代谢能力较低,肝细胞损害时可能出现低白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小儿只要Hbe血清转换并出现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肝组织学会有好转。
四、小儿乙型肝炎的合并症和非肝疾病
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可能合并溶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肾炎是另一非肝疾病,常发生在无肝炎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对于这些非肝疾病,抗病毒治疗后病情多可得到缓解。五、小儿乙型肝炎的肝硬化与肝细胞癌之路
尽管大多数HBV相关的慢性肝病在成年期才显现,但在一些HBV感染高发区域,婴幼儿时期就已开始了这场健康的征程。那些在围生期就感染HBV的婴幼儿,其童年时期便面临发展为慢性侵袭性肝病的高风险,病情可能迅速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在这一进程中,男性患儿的风险尤为显著。
从儿童的整体角度来看,他们的免疫系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仍有一部分孩子可能经历活动性病变的肝炎。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孩子可能在2至3岁时就发展为肝硬化。虽然肝硬化可能是少数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并发症,但其发生率约为3%,不可小觑。即便这些儿童出现了活动性肝硬化,他们的症状却往往不明显;而静止的肝硬化则很少引发肝衰竭或门静脉高压。
令人痛心的是,小儿也有可能遭遇肝细胞癌(HCC)的侵袭。据台湾的一份报告,20例小儿HCC患者均HbsA阳性,最小者仅8个月,其中5例为9至10岁,大多数在11至16岁之间。这些孩子的甲胎蛋白(αFP)水平均有所升高。一旦被确诊,他们的平均存活期仅有4.7个月。更令人担忧的是,70%的母亲和52.9%的兄弟姐妹HBsAg阳性,显示出家族聚集的倾向。
这是一个关于小儿乙型肝炎如何逐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家庭状况,因为疾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