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胃肠道息肉与息肉病的诊断

育儿 2025-06-29 05:09育儿知识www.xiang120.com

一、胃息肉与息肉病

在人体消化系统的奥秘时,我们偶尔会遇到一种名为胃息肉的神秘访客。胃息肉,这一病症在内窥镜下呈现出独特的景象,通常是在胃黏膜局部出现的隆起。它们通常在偶然的检查中被发现,因为大多数胃息肉并不会引发明显的症状。

这些息肉的形态各异,有些单个出现,有些则成群结队。它们的直径通常在0.5~1.0 mm之间,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的光滑如桑椹,有的则呈现出分叶状或其他不规则的形态。在一些情况下,息肉的表面可能出现发红、糜烂甚至出血的现象。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胃息肉主要分为三类: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们通常位于胃窦部和胃体下部,直径通常小于2 cm,大多数有蒂或无蒂。这类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变,但有时候它们会伴随着萎缩性胃炎出现。

除了增生性息肉,还有一种叫做腺瘤性息肉的病症。这类息肉也主要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呈现出桑椹样的细颗粒感。它们的病理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在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的存在。这类病症中的胃底息肉往往倾向于腺瘤性。在内窥镜下,它们通常呈现圆形、无蒂、橘黄色,直径在2~7 mm之间。还有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和Peutz-Jeghers综合征等,也都与胃肠道息肉有关。

二、结和息肉病

除了胃息肉,结直肠息肉也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症。在我国,肠息肉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腺瘤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中较为常见,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

这些腺瘤的大小通常在0.5~2.0 cm之间。小于0.5 cm的腺瘤被称为小腺瘤,它们的组织学表现多样,包括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等。这些腺瘤的形态和特征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

在内窥镜下,小扁平腺瘤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小凹陷腺瘤则表现为腺瘤性腺管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可见之处。而管状腺瘤则是最常见的腺瘤类型,它们通常为蒂型,表面可能呈现浅沟或分叶现象。

还有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锯齿状腺瘤等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腺瘤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病理表现。通过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病症的特点和性质,从而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二)结直肠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一、结直肠腺瘤病

家族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结直肠内出现大量腺瘤,超过100个甚至数千个,具有严重的恶变倾向。除此之外,还包括Grade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以及多发性腺瘤等。这些疾病均有家族性腺瘤病史,呈现出特定的遗传特点。

二、错构瘤性息肉和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和息肉病是常见的潴留性息肉,主要出现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这些息肉大多有蒂,直径在1~2 cm之间,呈球形,表面光滑或结节状。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这类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多为散在多发,表面不光滑,有小叶状突起和裂沟。

三、化生性息肉和息肉病

化生性息肉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好发于直肠。内镜下通常表现为小丘状隆起,大小多在2~5 mm之间,表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质地软。组织学改变为腺体增生延长,被覆的腺上皮呈锯齿状。

四、炎症后息肉和假性息肉病

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是继发于结直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这些息肉一般无蒂,形态多样,颜色可能与周围黏膜相同。血吸虫卵性息肉和息肉病则是由血吸虫卵沉积于肠壁刺激形成。良性淋巴样息肉和息肉病则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淋巴滤泡组成。

五、其他疾病表现

除了上述类型,还有黏膜肥大性赘生物、Cronkhite-Canacla综合征等。黏膜肥大性赘生物是体积较小的无蒂光滑息肉,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质软。而Cronkhite-Canacla综合征是一种非遗传性胃肠道息肉病,伴随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该疾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结直肠中的息肉多呈弥漫分布。|更多精彩内容,待您深入|

(实习编辑:陈占利)

上一篇:冥想的两种主要境界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