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高血压的误区

育儿 2025-06-29 04:01育儿知识www.xiang120.com

近年来,高血压病逐渐年轻化,成为许多上班族难以忽视的健康威胁。高血压,这一无声的杀手,往往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悄悄来临,而一旦降临,可能意味着一场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过程。

许多患者在自我诊断时常常走入误区。一些人发现血压高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服用降压药,却忽视了确诊高血压的真正标准。事实上,要确定是否患有高血压,需要在安静状态下,一天内不同时间测量三次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8.6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时,方能作出确诊。

在确诊高血压后,寻找病因是临床上的重要步骤。绝大多数患者的高血压原因不明,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约有5%的患者,其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对于这些患者,治疗更重要的是针对原发疾病,而不仅仅是针对高血压这一症状。

即使确诊为高血压病,也并非所有病例都需要立即服用降压药。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若血压已高于,并经多次测定证实,应立即使用降压药。而对于处于临界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如锻炼、减肥、限钠、补钾、补钙、静养、排除心理因素等。若治疗3至6个月后血压仍未降下来,再考虑使用降压药,并且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一些患者在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便立即停药,结果导致血压反弹,引发更大的健康危机。高血压的治疗不仅需要使血压降至正常,更需要防止心脑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高血压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进行。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仍需服用维持剂量的药物,否则可能出现停药综合征,表现为血压迅速反弹、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

正确的做法是,经过治疗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直至可真正考虑停药。常规服药并非一日三次。每个人的血压在一天内都是波动的,因此应掌握一天中血压的峰值,择时用药。一般应在血压高峰之前1至2小时服药,以便在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值时,也是血压高峰时,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

在昔日的“一日三顿”的传统服药方式中,我们并未全面考虑到患者血压的波动变化。这常常导致一种状况:在血压如潮水般涌至峰值时,控制并不理想;而在夜幕降临,患者血压自然下降时,服药却使其更低(对于血压极高者则情况不同)。这种状况一方面可能引发脑缺血和脑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血压的“反弹”,使得次日的血压反而上升。

在我国,许多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在为了“安稳过夜”而选择在睡前服药,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正确。很多人长时间服药却效果不佳,原因也在于此。

真正重要的是,患者应该学会自测血压,每天测量4至6次,连续数天,以摸索出自身血压的波动规律。依据这一规律,在医生的指导之下确定服药时间,这样才能使血压在全天24小时内得到稳定的控制。这是正确服用降压药的关键所在。

关于服药降压,人们常常有一个误区,认为降压要越快越低越好。实际上,对于大多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大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在这种情况下,血管壁的变化使得局部血液供应减少。适当的血压偏高有利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果盲目地将血压迅速降至正常甚至偏低水平,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器官功能,甚至诱发脑血栓形成。

高血压的治疗并非单纯的降压药物使用,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除了遗传、膳食、肥胖、烟酒等因素外,精神心理因素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非药物治疗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患者,尤其对于轻型患者而言,单独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具体措施包括限制钠盐摄入、减轻体重、适度的体育活动、限酒以及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等。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直接关系到高血压病人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如果仅仅依赖药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调整,那么治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上一篇:爱有五种语言,你会表达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