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疣状胃炎的治疗研究
疣状胃炎是消化科领域一种备受关注的疾病,其在第十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中被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引起了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在疣状胃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名称混乱、病因机制不明确、治疗原则不统一等,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重视并改进。
对于疣状胃炎,首先我们需要统一对其名称的认识。目前,该病的名称存在多种称呼,如varioliform gastritis、completeerosions等,在中文文献中则有疣状胃炎、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多种表述。这种名称的混乱无疑阻碍了疣状胃炎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对疣状胃炎的命名进行规范,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的研究和治疗工作。
在病因和病机的认识上,中医并没有疣状胃炎的病名,而是根据临床症状多将其归属于“胃脘痛”。各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这除了与医家的主观辨证经验差异有关外,还可能与观察的病例中除了疣状胃炎之外,还伴有其他不同的上消化道疾患有关。疣状胃炎的病灶分布不同也可能导致中医因机认识的不同。
针对疣状胃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我们需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建立统一规范的胃黏膜微观辨证体系。我们还应研究出胃黏膜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有机结合的方法,使中医的辨证论治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辨证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上,由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疣状胃炎的中医药治疗存在多态性。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专方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由于各种治疗方法在辨证分型、处方用药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上的不同,使得疣状胃炎的治疗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原则。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疣状胃炎作为一种重要的消化系统疾病,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需要统一名称、规范辨证、重视辨病并加强临床治疗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我们还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为疣状胃炎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疣状胃炎:深入解读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视角
通过胃镜的精准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疣状胃炎的胃黏膜形态变化,从而进行明确的诊断。疣状胃炎,这一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首次报道的胃黏膜病变,以其独特的症状表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胃镜下,我们会根据疣状胃炎的病灶分布将其细分为胃窦型和胃体/弥漫型。这两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病因,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对于活动期的患者,特别是Hp阳性者,临床上主要采用西药进行抗Hp治疗。在中医辨证中,此阶段多以脾胃湿热为主,因此在治疗时会酌加清热化湿、解毒消痈的药物,以增强抗Hp疗效。
而在修复期,患者在接受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加以活血祛瘀、逐痰消疣的中药进行辨病治疗。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研究,还要重视辨“病”治疗。这里的“病”既指中医的病症概念,也指西医的疾病概念。
针对疣状胃炎,我们会结合中医理论选择有效的专方专药,同时也会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疣状胃炎的成熟和活动状态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如西药的抗Hp治疗、胃镜下的电切、微波及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等。
目前医学界对疣状胃炎尚未形成统一、科学、权威的疗效判定标准,这使得我们无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横向对比。但鉴于疣状胃炎较高的Hp感染率、存在的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现象、部分病例病灶不易消退以及已观察到的癌变病例,我们有理由将其(特别是成熟型)视为一种癌前疾病。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随访和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以期明确其与胃癌的关系及癌变机理,并中医药在阻止或逆转这种恶变中的可行性。
疣状胃炎的内镜下形态呈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其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病灶。这些病灶多数散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也可能为胃窦孤立的单个隆起或少数几个病灶。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凹陷,并有血痂、污秽苔覆盖其表面。对于这一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也尚未统一。最近的研究报道称,疣状胃炎有癌变的倾向,这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研究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