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一旦个人的行为或意识违背了这一标准,内疚感便会油然而生。
对于许多人而言,内疚似乎是一种良性情感,认为孩子如果感到内疚,就意味着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们有时可能会无意中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让他们因为内疚而做出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种良性情感有时却让孩子感到不适,为了消除内疚,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并非本意的行为,甚至被内疚感牵着鼻子走。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在商场里,一个6岁的男孩和他的妈妈发生了如下对话。男孩向妈妈要一个玩具猴,而妈妈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了。男孩坚持要这个玩具,妈妈却开始批评他,并提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问题,最终流泪。男孩看到妈妈哭泣,内心感到惊恐和内疚。为了不让妈妈伤心,他放弃了买玩具的愿望,选择去照顾妈妈的情绪。从此,男孩形成了一个模式:为了讨好妈妈、避免内疚,放弃自己的愿望并照顾好妈妈的情绪。这种内疚感让他感到不舒服,仿佛是对自己的惩罚。
人类的行为动机通常分为两类:获得满足和逃避惩罚。既然内疚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就会试图逃避它。对于男孩来说,逃避内疚的方式就是付出爱。如果没有付出足够的爱,他就会更加内疚。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愿望,甚至撒谎说自己不要玩具了。
有时,大人们可能会因为生活或婚姻的挫折而感到恐惧和无力。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身边人的强烈期待感,期望身边的人来拯救自己,甚至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孩子。在这个例子中,母亲将孩子当作婚姻挫败后的精神支柱,孩子的懂事成为她的期待和满足自我价值的一个渠道。当男孩放弃自己的愿望时,他完成了妈妈的理想期待,但同时也承受了不属于他的内疚感。
有时,我们甚至会刻意给孩子制造内疚感,让他们变得孝顺听话。例如,在孩子做功课时,妈妈在旁边做家务并时不时表现出痛苦的神情。孩子看到后会产生内疚感,为了逃避这种不适感,他们可能会选择努力学习来报答妈妈。这种因为内疚而努力学习的行为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内疚感控制。
内疚感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为了取悦或报答而做出许多事情,而不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这个因为内疚而学习的孩子可能看起来很乖很听话,但他学习的动机已经变得不单纯了。他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内疚感控制下的行为,“为了妈妈”而去做事。这样的孩子可能已经失去了自我和发展的空间。
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孩子的内疚感,避免无意中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内疚压力。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也应该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情感,不让孩子承担过多的压力和内疚感。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让孩子理解并接受爱与责任,是每一个家长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有些家长可能会通过暴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并告诉孩子:“你得用我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你对我的爱。”这样的方式,无形中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否则就会引发父母的愤怒。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做错事,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内疚的情绪。这样的后果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畏手畏脚,束缚他们的自我成长和精神。
传统教育中,似乎非常注重培养孝顺的孩子,但这个过程中往往掺杂着制造内疚感的因素。内疚感如同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让孩子背负着压力和束缚前行。他们可能会为了逃避内疚感而选择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让孩子完全忽视内疚感的作用。事实上,适当的内疚感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来纠正这些错误。比如,当孩子欺负了邻居家的小妹妹或者弄脏了教室的地板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做出补偿的行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种内疚感必须是短暂的、有期限的。一旦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做出补偿行为后,我们就应该允许他们摆脱内疚的束缚。否则,孩子会一直被内疚感控制,一直被迫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会导致他们的人生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失去了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动力。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应该避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不必要的内疚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正确的行动来纠正错误。但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身份,不应该让他们背负不属于他们的内疚感。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