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健康,是一种身心健全、体能充沛的状态。在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自身的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定义了健康:健康不仅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更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这意味着,健康涵盖了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需要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仅要看是否存在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是否有主观不适感,是否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生理疾病的发生概率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因素与许多现代人的主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溢血等都有密切关系。相反,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行为特征则与较低的死亡率相关。据美国统计资料显示,约四分之一的人在生命过程中会因心理原因引发躯体疾病,约十分之一的人因心理困扰而住院,约五十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事实上,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于生理疾病,其危害也更为严重。
二、理解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且令人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完整、协调,包括知觉、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完整协调,以及人格的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需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要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外部环境相一致。要检查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需要观察个体在重大外部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
根据研究和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和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判断生理健康那样有精确的量度指标。心理学家们通常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可以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体现。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2. 能够了解并接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恰当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
3.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拥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4. 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和满足的心境,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会有消极的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影响正常生活。情商这一概念便体现了这一能力的重要性。
5.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环境并妥善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状态良好地适应环境不仅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还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如应对压力调整生活方式等这些能力使得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平衡并充分利用机会实现自我价值重塑理想心态,心理健康的力量在我们手中
随着我们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我们渐渐明白一个道理:理想并不孤立,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之与社会协调统一,使自身思想行为更加贴近现实。这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培养健康心理素质,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我们要学会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退缩。我们需要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能,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还要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勇于尝试创新性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打破常规,寻找新的突破点。人际交往也是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适应各种社交场合。我们要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在提升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和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和缓解压力。比如欧立停就是一种用于成人及特定年龄段儿童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治疗药物。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突发性偏头痛时减轻痛苦。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种药物的使用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偏头痛患者以及预防性的用途。而且药物价格也相对透明公开,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心理健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自我培养。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调整自己的需求与欲望,保持与社会协调统一的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习编辑: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