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人类的新世纪挑战与早诊早治的智慧
面对现实,癌症已成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杀手。这一残酷的事实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癌症的巨大威胁,许多人谈及癌症便色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催生了我们对癌症防治的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自2005年起,卫生部启动了中央转移支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标志着中国的癌症二级预防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老于的故事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作为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中于村的一名村民,他勇敢地参加了防癌筛查,成为了癌症早诊早治的受益者。当得知自己患有早期食管癌时,他迅速接受了治疗,现在他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样的故事让人深感欣慰,也凸显了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癌症早诊早治不仅仅为个体带来了福音,更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患者家庭来说,早期治疗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提高了治愈率。对于医疗机构,早诊早治提高了医疗效率,节省了晚期癌症患者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于新农合和国家,这也是一笔明智的投资。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费用往往是早期治疗费用的数倍,而早期治疗的成功率却远高于晚期。
在肥城,防癌筛查的费用由买单,患者的医疗费用也由新农合和医院进行补贴。这样的政策极大地鼓励了群众积极参与癌症筛查,也让医院、新农合和国家在癌症防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早期食管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仅20%。这一数据鲜明地展示了早诊早治的价值。
自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持续为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稳步开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到这一项目中来,更多的癌症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专家强调,早诊早治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预防理念。它告诉我们,面对癌症这一严重的健康威胁,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重心从晚期治疗转向早期预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降低癌症对人类的影响,实现人类的健康福祉。早诊早治:人类的智慧与选择。“早诊早治”项目重塑癌症防治之路
纪鹏透露,除了食管癌筛查,去年医院完成了逾万例乳腺癌筛查,今年更是蓄势待发启动子宫颈癌筛查。他强调,“早诊早治不仅锤炼了医疗队伍,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更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我们有责任有理由坚持这一项目。”
回首往昔,群防群治为“早诊早治”铺平了道路。林州市肿瘤医院院长连士勇感慨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群防群治开启了癌症防治的首个黄金时期。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癌症防治工作曾一度陷入低谷。如今,“早诊早治”项目重启,犹如春风拂面,为癌症防治带来了第二个春天。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董志伟表示,“早诊早治”的实施是建立在数代人数十年工作的坚实基础之上。虽然早期检测方法曾遭遇挫折,但众多现场研究已收获显著成果。例如:
林州食管癌的综合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民众的健康意识显著提升,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启东肝癌的早期诊断、病毒病因及遗传研究成为防治的里程碑。针对病因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使肝癌发病率保持稳定,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更有下降趋势。广西梧州及苍梧通过鼻咽癌筛查明确了EB病毒与鼻咽癌的密切关系。江西靖安的子宫颈癌筛查使死亡率大幅下降,建立了坚实的防控基础。云南宣威通过“改灶”控制室内燃煤污染,有效降低了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这些现场工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推动了癌症研究项目的发展。癌症自始就是国家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基层医疗及防治体系面临挑战。经费短缺使得众多现场工作难以持续。如今,“早诊早治”之所以受到重视并得以持续发展,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适宜筛查计划的原则,并得到了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癌症防治的投入,其中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孔颜料介绍,早诊早治之所以成为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愿意“补需方”,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年的积累及适合中国国情的筛查方法的掌握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健康公平,更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自2005年以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持续扩大,旨在提高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率。从最初的两种癌症、13个试点,到现在涵盖7种癌症、121个试点地区,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也从最初的5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5000万元。为有效执行该项目,国家设立了技术支持单位,为各地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中国癌症基金会负责多种癌症的早诊早治项目,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则负责特定类型的癌症筛查。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机构共同努力,完成了25万人的防癌筛查,发现了超过2000名患者。令人振奋的是,其中85%的患者的癌症处于早期阶段,及时的治疗显著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尽管早诊早治项目具有显著的“性价比”,但在全国范围内,早期癌症患者的比例仍然不足10%,这凸显了“早诊晚治”的现实问题。即使在已经开展早诊早治试点的地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群众对早期筛查的知晓率和依从性有待提高。以河南省林州市为例,尽管这里的肿瘤防治工作已经持续了50年,但在推动早诊早治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困难。当年的拉网普查虽然有效,但现在的自由度更大,强制要求群众接受检查几乎不可能。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即使筛查出癌症患者,部分患者也不愿接受治疗。这不仅浪费了补贴的资金,还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部分患者在不同医院之间得到不同的诊断结果,往往选择相信不是癌的诊断,而忽视了早期癌变的可能性。
家庭因素、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支持的持续性也影响着早诊早治项目的进展。在农村地区,患者可能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影响子女的婚事,从而拒绝面对现实。部分地区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制约了早治疗项目的开展。免费筛查项目的持续性也依赖于的持续支持和重视。
“早诊早治是对老百姓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但资金、技术和支持的持续性是制约其进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早诊晚治”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和群众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水平,确保支持的持续性。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林州市去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7亿元,而今年第一季度,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财政收入仅达到1.2亿元,地方财政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中央财政的支持对于林州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癌症防治工作同样面临挑战和机遇。
癌症防治专家董志伟表示,尽管当前的工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癌症防治需要持续的努力。要实现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标,需要社会公众、专业人员和三方共同努力。正在推进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虽然涉及人群有限,但其示范效应至关重要。要将早诊早治工作转化为常态工作,需要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增强基层医院的防癌筛查能力,并依靠的资金支持。
林州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表明,以为主导、以稳定的医疗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提高人群对癌症的认知度是防治模式的关键。无论是上世纪的全民参与防治食管癌,还是现在的肿瘤专科医院建设,都始终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转型,食管癌防治工作被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主导下持续有效运行。
在河北省磁县,类似的感受同样存在。县将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由科研行为转化为推广行为,由科学家行为转化为行为。尽管遭遇经济危机,县财政仍然保证普查经费的拨付。磁县卫生局***张向东表示,筛查中心不仅提供癌症筛查,还融入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内容,并计划为普查对象建立健康档案,方便群众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及时治疗。
董志伟特别强调,癌症的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并进行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但筛查的实施应根据条件而定,不能贪多求全。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推广。而食管癌等尚无国际公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需要在我国高发地区进行试点,积累经验。筛查及早诊早治的开展还需要算“经济账”,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林州市的癌症防治工作虽然面临挑战,但仍有不少成功案例和经验值得借鉴。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和医改新方案的出台,早诊早治项目将越走越好。林州市及河北省磁县的实践表明,以为主导、多方参与、持续投入是做好癌症防治工作的关键。引入卫生经济学核算、根据条件实施筛查也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经过我们的努力,‘少发易治’的目标或许将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