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疾病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比如纹身、抽脂、穿耳洞等,竟然可能是潜在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赵女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没有被家族遗传所困扰,也没有输过血,更没有免疫性疾病,却不幸被肝炎所侵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安全的行为,实则暗藏危机。乙、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输血。像割双眼皮、修脚等涉及性或皮肤黏膜损伤的美容项目,以及共用剃须刀、牙刷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这些操作中都会接触到血液,如果器具未经严格消毒,被传染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
我们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保持警惕。对于那些可能处于高危境地的人群,更应尽早去医院接受检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肝炎病毒潜伏能力极强,其症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潜伏期甚至可达20年之久。早检测、早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乙、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而不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是不会传播肝炎病毒的。
在此,我们呼吁公众提高警惕,避免肝炎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并积极主动去医院检查,及时掌握自身的身体状况。高危人群更需要加强自身健康管理,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人们对乙肝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同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丙肝却知之甚少。由于患者本身对丙肝的警惕性往往不如乙肝强烈,导致大多数人没有形成主动去医院做丙肝筛选检查的意识。这也使得许多丙肝患者在肝炎晚期才被发现。
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关节疼痛、皮肤搔痒、记忆力减退等细微变化。这些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确认肝炎疾病不能仅凭症状,尽早去医院接受正规检测才是明智之举。
让我们共同关注肝炎问题,加强健康管理,共同抵御肝炎病毒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