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中的五大误区
高血压,这个看似普通的疾病,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治疗中的误区。这些误区如同迷雾,让患者在治疗路上迷失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误区的真面目,希望对广大高血压患者有所启示。
我们要明白,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高低并不总是成正比。有些患者血压高得吓人,却毫无症状;而有些患者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十分明显。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和脏器损害程度都有所不同。仅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是极其错误的,也容易耽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两次,真实了解血压状况。
许多病人在血压降至正常后,便自行停药,这是第二个误区。这样容易导致血压再次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在服药后出现好转后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而不应断然停药。
再来说说第三个误区: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都可能使病人感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第四个误区是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特别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偏高一些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若不顾年龄及病人的具体情况,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反而会影响这些脏器的功能。老年降压标准可适当放宽至150/95mmHg。
单纯依赖降压药而不做综合性治疗也是一大误区。高血压的治疗除了选择合适的药物外,还需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多摄取含钾、镁等矿物质的蔬菜水果,适当参加文体活动,避免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还应减轻体重等。
高血压治疗中的误区多种多样,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正确认识,避免走入误区。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定期测量血压、根据医生指导调整药物、避免降压过快、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降压标准、综合进行治疗。让我们共同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之路扫清障碍,走向康复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