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找不到血压升高的原因
高血压的复杂性与治疗策略的个性化
在众多疾病中,高血压尤为普遍,然而其复杂性不容忽视。目前,高达90%的患者仍难以找到确切的高血压原因,这使得治疗变得相对困难,只能依靠药物进行血压控制。而剩下的5%~10%的患者,其高血压背后隐藏着某种疾病或药物使用的因素,如某些特定疾病等,这些原因一旦被找到并治愈,高血压问题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早期或轻度高血压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患者即使血压已高,也毫无察觉。大部分病人是在病情持续发展、出现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或者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异常。
为了准确诊断高血压,持续的血压监测是必要的。我国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明确: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三次不同日的血压测量,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方可确诊为高血压。
尽管诊断手段日渐完善,高血压的控制率却并不理想。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仅为6.1%,15岁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1.7%。在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为不按时按量服药、随意停药换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进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用药的选择极其关键。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有的是原发性高血压,有的是继发性高血压,有的伴随其他病症。病情的差异决定了用药的差异化。部分患者盲目听信他人推荐,随意用药,结果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对于中危患者,可以先观察、随访,再决定是否药物治疗。而对于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理想的降压药应具备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小、平稳降压、方便服用等特点,并能减少冠心病、中风、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如何用降压药不仅与病情有关,也与种族有一定联系。
在日常生活方面,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必须遵循五个原则。食物不过腻,即限制高脂肪食品的摄入;食物不过咸,即限盐;食物不过甜,即限糖;然后,要注意食物的选择,避免过苦;要坚持适量摄入蛋白质。这些饮食原则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治疗需要个性化的策略。患者们应根据自己的病情、种族、生活方式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饮食方案,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苦味食物具有一定的益处,但过度摄入却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中医理论强调苦味食物具有寒凉属性,过多食用可能会伤害脾胃功能,引发食欲不振,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适量摄取苦味食物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度。
食物不过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尤其需要限制酒精的摄入。酒精被视为“辛”类食物的一种,过度饮酒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对于喜欢饮酒的市民来说,男性每天饮用的酒精量应控制在30克以内。这相当于葡萄酒约100至150毫升,即两到三两;啤酒约250至500毫升,也就是半斤到一斤的量;白酒则不应超过25至50毫升,也就是约半至一两。女性的酒精摄入量应减半,孕妇则应避免饮酒。高度烈性酒更是应该避免饮用。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对鸡蛋持有误解,认为其胆固醇含量过高而不利于健康。其实,除了胆固醇过高的人群应适量控制蛋黄摄入外,普通人食用鸡蛋并无大碍。饮食有节还意味着不能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会伤害肠胃功能。如果能配合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则效果更佳。
预防高血压也有口诀:“半斤牛奶二两肉,一斤蔬菜八两谷。一个鸡蛋五克盐,水果绿茶享清福。不抽少喝酒,乐观开朗心无忧。每天早上跑跑步,保你身材不变形。”遵循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合理的运动和饮食,定期的身体检查以及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也是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只有全面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