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大事记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世界首例病毒感染者被发现于一九八一年。直至二○○二年年底,全球已有四千两百万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三百二十万是十五岁以下的儿童。就在一九九六年,一位美籍华人何大一博士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这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九八八年一月将每年的十二月一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并在一九九七年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红丝带作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诞生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这一标志如同一条纽带,将全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对抗艾滋病。它象征着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平等的渴望。它亦代表着人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中国于一九八五年报告了首例艾滋病病例。据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八十四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八万例。自一九九四年和二○○一年起,中国在全球艾滋病防治首脑会议的《巴黎宣言》和联合国艾滋病特别会议上郑重做出了政治承诺。中国积极参与抗击艾滋病的斗争,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为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中国于一九九六年建立了由多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中国初步形成了独特的艾滋病防治原则,即以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决心和策略。
二○○一年起,中央财政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了专项经费,并加强血站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对控制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艾滋病防治监测网络。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国已批准生产国外已过专利保护期的抗病物,使得药价大幅下降,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二○○三年联合国艾滋病特别会议上,中国承诺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怀,更是对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积极贡献。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球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