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揪出丙肝这一“沉默杀手”
我国丙肝现状严峻,公众对其了解严重不足。虽然乙肝感染防护知识和乙肝疫苗的推广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丙肝的危害,但丙肝感染者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近日,多位肝炎治疗领域的专家发出警告,指出丙肝防治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加大关注力度。据统计,全球丙肝患者人数庞大,我国也不例外,丙肝抗体阳性率及患者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专家指出,丙肝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在病情隐匿期间,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则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极低,很多人对其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事实上,成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部分会转为慢性感染,需要抗病毒治疗。慢性丙肝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可能在感染后20年左右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致命的肝癌。早诊早治是减少传染源、预防丙肝恶化的关键。
目前丙肝患者的漏报率高达52%,很多患者未能得到有效干预。专家呼吁,加强对非专科丙肝防治知识的培训,建立合理的转诊复查制度,以发现潜伏在人群中的丙肝患者。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推出了“一分钟领航”计划,旨在规范非专科医务人员的筛查意识和转诊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虽然目前丙肝尚无疫苗可预防,但采用聚乙二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患者治愈率可达70%-80%,早期患者的治愈率甚至更高。反复强调丙肝的防治知识至关重要。公众应了解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并避免在不规范的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在2004年由徐道振介绍时,明确规定了关于丙型肝炎的治疗标准。指南强调,只要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呈阳性,且血清丙肝病毒RNA也呈阳性,患者就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当时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即非肝病科和非感染科的医生往往认为只有谷丙转氨酶上升才是治疗丙肝的指征。事实上,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30%的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正常,另有40%的患者的转氨酶水平甚至低于正常值的两倍上限。
当我们谈论未来丙肝诊治技术的发展方向时,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副院长、魏来教授指出,丙肝疫苗的研发无疑是科研人员正在努力攻克的重点。而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肝脏研究学会在2009年颁布的新版《丙型肝炎诊断、处理和治疗指南》中,诊治技术最重要的进展体现在检测方面。
过去,定性PCR检测是丙肝病毒检测的主要手段。而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进步到使用更加敏感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这一新的检测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机体对治疗的反应,从而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更为优化的治疗疗程。这一变革标志着丙肝诊治技术的一大飞跃,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治疗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实习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