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脓疱疮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它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尤其易在儿童中流行。此病在夏秋季节尤为高发,因为高气温、高湿度以及皮肤浸渍等环境因素都为病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脓疱疮,又称为传染病脓痂疹,是一种最具传染性的化脓球菌皮肤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脓疱、水疱,一旦破溃,便形成脓痂。这种病症由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因此在儿童群体中易于流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病原菌,约占50%-70%。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两者亦可混合感染。当环境湿度较高、皮肤出现浸渍时,细菌更容易在局部繁殖。而患者患有皮肤病时,由于瘙痒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则利于细菌定植。
新生儿脓包疮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免疫功能不健全,因此对细菌特别敏感。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气候等因素下,容易诱发这种疾病。
从发病机制来看,新生儿的皮肤屏障较为薄弱,分泌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因此易于感染。感染后,通过自家接种易泛发全身,或在新生儿室内互相传染造成流行。新生儿血清的IgG低于正常健康搜索水平,缺乏天然的免疫力,尤其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表皮剥脱松解毒素起作用时,它能松解表皮细胞间的连接,使其他毒素更易入侵。部分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引起畏寒、发热,甚至引发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除了上述因素,异常的变态反应也是脓疱疮的发病机制之一。例如,Ⅱ型变态反应和Ⅲ型变态反应都可能导致肾脏的免疫损伤。病理表现上,脓疱疮会导致角层下水疱的形成,疱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球菌和纤维蛋白。
一旦确诊患有脓疱疮,千万不能忽视。及时治疗非常关键。平时大家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注重定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疾病,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有效的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后果的出现,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