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好人”背后的人格障碍

皮肤病 2025-06-26 13:24皮肤病种类www.xiang120.com

“好人”背后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经常表现出迟到、不回应电话、暗中破坏他人工作等被动攻击行为。外表看似温和的他们,内心却充斥着强烈的固执和反抗。这种被动攻击模式虽然可能暂时躲避了冲突,但长远来看,却可能造成更多的问题和误解。

心理医师高新立指出,这种被动攻击型人格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问题,属于较为隐蔽的人格障碍。这类人难以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怨恨,反而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宣泄情绪,这种方式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明明内心充满了不满和怨恨,却选择沉默不语或者暗中破坏,以此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

那么,这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家长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选择消极的方式对抗。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孩子可能会采取更加偏激的行为来与社会规范对着干。

学习成绩不佳也可能导致少年产生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当他们在学习上面临挫折时,可能会产生抵抗情绪,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合作、破坏欲强等。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内心的过分自卑和压力过大,也是形成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这类人往往因为内心的自卑感和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不足,而选择用被动的方式来攻击他人。

蔡劲林提醒我们,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难以矫正,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这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被动攻击型人格的倾向,家长应该及早处理并预防。要从心理层面让孩子认识到这种偏向的负面影响。要引导他们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家长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的辅导。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时,一定不能将孩子的心理疾病视为道德问题。否则可能会使孩子内心更加不平衡,从而产生更过激的行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接受他们的情感,并与孩子平等相处,以免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了解和预防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身边那些看似“好人”背后隐藏的被动攻击行为。(实习编辑:张留敏)

上一篇:小心!“事业心太强”也是一种精神残疾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