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变胃癌六步曲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层中的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炎症的扩散,腺体逐渐受到破坏和减少,最终可能导致腺体萎缩。在诸多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Hp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感染细菌,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Hp。这种细菌主要通过“人-人”和“粪-口”途径传播,也可能通过内镜传播。长期感染Hp可能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从而增加异型增生和癌变的风险。
下面是Hp感染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Hp感染 → 慢性活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化生 → 异型增生 → 癌变
人是如何被Hp感染的呢?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均由Hp感染导致。消化科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方式诊断Hp感染。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Hp后,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类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浅表性炎症,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表面,腺体完整无损。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向深处发展,累及腺区,导致腺体破坏、减少、萎缩,胃黏膜变薄,或进一步发生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如上腹不适、饱胀、不规律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则根据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进行合理用药。
对于重度异常的慢性胃炎,必须作Hp的根除治疗。根除Hp的方案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或铋制剂+两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常用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等,疗程一般为1~2周。
慢性胃炎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过酸、过辣、生冷及过于粗糙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酗酒。对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胃灼热、反酸、上腹饥饿性疼痛等症状,应使用抑酸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等,并用黏膜保护剂。对于胃十二指肠反流者,可用兼有抗酸和胆汁吸附作用的铝碳酸镁以及促动力药。
对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患者,除根除Hp之外,还应定期作内镜随访。根据对胃异型增生的随访,轻度异型增生多于炎症有关,大部分可以恢复正常,但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中度或重度异型增生,甚至发展成胃腺癌。对于这些患者,应给予抗氧化维生素如β胡萝卜素等,并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了解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也同样重要。胃溃疡的症状通常比胃炎重,以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可能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呕血等症状。治疗溃疡和胃炎本身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关于胃病:深入了解胃溃疡及其并发症
胃病,一个常见且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涵盖了多种症状与并发症。让我们深入其中一些,如出血、穿孔、梗阻等,并了解它们对胃部健康的影响。
出血是溃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当出血量达到60~100毫升以上时,会伴随头晕、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以及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征象。这种出血量约占溃疡病的25%,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急性穿孔则是胃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约占溃疡病的15%。溃疡穿孔后,患者将经历剧烈腹痛,随后可能产生脓毒感染及中毒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梗阻亦是溃疡病的一种并发症,大约有10%的溃疡病人会并发。初期,胃内容物排出困难,随着病情加剧,部分食物进入胃内停滞。到了晚期,胃部蠕动极度微弱,胃呈现扩张状态。
对于胃部健康,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因素。例如,吃柿子不注意可能导致胃结石。柿子里含有的红鞣质,遇酸会凝固成块,形成“柿石”。吃柿子时需避免空腹,也不要与酸性食物同吃,且一次不可吃太多。
干瘦是诱发胃下垂的主要原因。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体形偏瘦、特别是女性,更容易患胃下垂。她们可能因为错误的减肥方法、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原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胃息肉也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乳头状肉,虽然多数为良性病变,但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确保息肉被彻底切除。
而胃窦炎则容易找上30岁以上的男性,表现为上腹胀痛或剧痛,常周期性发作,并可能伴有嗳气、反酸、呕吐、出血等。情绪波动、生气、精神压力或恐惧癌症的心理都可能使症状加剧。
胃部健康需要我们持续关注,了解各种胃病及其并发症的特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我们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