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流感
流感病毒传播的方式及其防治误区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三种类型。由于其抗原特性非常不稳定,容易变异,使得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其毒性最强,变异最快,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大规模的流感爆发,如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流感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从感染者体内释放并悬浮在空气中,他人若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吸入这些含有病毒的细小飞沫,就有可能被传染。接触传播也是流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流感患者触摸鼻子后去摸门把手或玩具,健康的人接触到这些东西后,再触摸自己的鼻子、眼睛,就有可能被病毒感染。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在临床症状、病因和危害程度上都有所不同。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突然,主要症状为畏寒、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并伴有全身无力、腰背和四肢酸痛等症状。而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多种,症状较轻,一般3-5天可痊愈。
在治疗方面,家长们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患上流感后输液会好得快,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根本无效。过度使用抗菌素还会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家长们也不应期望通过药物当天就退烧,反复跑医院既影响孩子的休息,又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保证孩子充分休息,避免到公共场所,多饮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让孩子自然康复。
在预防方面,家长们也需要注意一些误区。有人认为接种了流感疫苗就可以避免感冒,这种观点其实不正确。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病毒,但不能防止普通性感冒的发生。除了疫苗接种,减少孩子到公共场所的次数、保持居室阳光充足、通风换气、让孩子多饮白开水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有接触传播的可能。在防治上,家长应正确理解流感的特点,避免治疗与预防上的误区。正确的做法是保证孩子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保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在必要时接种疫苗和进行药物治疗。误解流感防疫:疫苗、板蓝根并非万能解药
许多家长在流感季节来临时,对防疫措施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或是对疫苗及药物效果的过度期待。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误区,为孩子们筑起更坚实的健康防线。
误区一:接种疫苗后仍然感冒,就认为疫苗无效。事实上,即便接种了流感疫苗,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不受感染。流感疫苗的效力因个体差异、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而异。接种疫苗后,仍需做好日常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拥挤场所等。
误区二:认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后,便可终身无忧。家长们需要了解,流感疫苗的配方是基于对当年流行病毒毒株的预测而制定的。由于流感病毒毒株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变异,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才能保持最佳防护效果。
误区三:盲目信赖板蓝根。板蓝根被不少家长视为抗病毒的良药,但事实上,板蓝根并非预防流感的特效药。长期不当服用还可能引发过敏及消化等问题。家长们在选择防疫措施时,应当谨慎选择,遵循医嘱。
那么,如何正确预防流感呢?除了接种疫苗,日常生活的细节同样重要。多洗手、避免拥挤的公共场所、补充维生素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屋内洒些稀释的食醋,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途径。
正确的流感防疫需要家长们从多方面着手,既要科学接种疫苗,又要注重日常防护。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护航,让他们在流感季节里安然度过。(实习编辑:黄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