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秘密会让人心理健康
在这个跨越十年的故事中,一个男子身处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之中。他的两种身份犹如两面不同的镜子,彼此相互反射。一种生活在小村庄的平静与和谐之中,而他的职业却在纽约的繁华世界中进行。另一个则在俱乐部、机场酒吧和声色场所里放纵自我,游走在城市繁华的另一面。他会以热情的面孔向客户展示自己,也会以相同的面孔向邻居们挥手示意,然而几小时后却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与或***贩子交易。最终,他的精神世界因无法承受这种双重压力而崩溃,心理医生接手了他的治疗。
这位男子的故事是一种极端的展示,心理医生杰S科瓦沃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现精神压力如何将一个人撕裂成碎片。”这并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许多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能力维持一段秘密生活,只要他们不需要对此强行保持。对于个体来说,保守秘密的能力是他们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模仿他人、重塑自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假装,都是成年人在社会中保持身份的方式。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魏格纳提到:“除非你有秘密,否则你便无法真正认识自己。我们都曾觉得在社交圈子中迷失了自我,可能是在工作场所,也可能是在婚姻中。当我们找到秘密或借口来确认自己的另一重身份时,我们会感到满足。”他还补充道:“而且我们发现,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长处理这种事。”
保守秘密的能力在心理健康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从儿童时期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如何保守秘密。在青春期和成年后,一个人能否在社交中巧妙地撒谎,往往关乎其精神健康。研究者发现,保守秘密的能力可以增强个人的吸引力。正如英国文学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言:“最常见的事物,只有在你把它藏起来的时候才会令人愉悦。”
心理学家们发现,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羞耻和自我约束而开始了一段隐秘的生活。这种隐秘生活的破坏性取决于秘密的本质和个体的心理构成。对于那些不得不维持秘密生活的人来说,长时间保守秘密可能会导致精神上的疲惫。他们可能因为无法透露心中的秘密而感到压力巨大,甚至可能出现反弹效应,使得他们对秘密的担忧淹没正常的意识,特别是在秘密泄露可能伤害到附近的人时。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保守秘密的后果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些人由于病理原因显得无动于衷,他们不会感受到保守秘密所带来的压力。而对于职业间谍来说,他们的任务明确,清楚何时、何地对何人透露多少秘密,他们有明确的底线。在这个故事中,实习编辑张留敏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