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灯 过马路的心理透析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行为的发生背后有一股潜在的动力在驱动。以乱穿马路和闯红灯为例,其背后的驱动力大多源于省时省力的心理考量人们倾向于选择不绕路、不等绿灯的快捷方式。那么,如何有效阻止这类行为呢?理论上的解决方案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削弱行为的动力,二是增加行为的阻力。
在过去,相关部门主要聚焦于通过增加行为的阻力来遏制这类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宣传来强化乱穿马路的潜在危害。例如,我们经常在小区的宣传栏里看到配有惨烈车祸照片的宣传海报。甚至在某一年的交通安全宣传周中,某条马路两边的宣传牌全部被这类车祸照片占据。这种“吓唬式宣传”可能忽略了公众对于这类内容的接受度和适宜度过度的恐怖和暴力内容对于公众并不适宜。
这种“吓唬式宣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基于日常经验知道乱穿马路可能引发车祸,但发生车祸的概率相对较低,这种低概率的警告不足以阻止人们的行为。于是,罚款成为了另一种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手段也无法持久实施。
最近,高科技的“吓唬人”新招层出不穷。比如上海推出的“行人违章自动监控报警系统”。当行人闯红灯时,系统会立即触发电子显示屏显示违章画面,并发出警告音。这一系统已经在上海的部分路口投入使用,并且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与身份证管理单位联网,将个人不文明行为记录到诚信档案中。
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为什么不尝试在削弱乱穿马路的动力方面着手呢?比如,在我们小区,有一位离休的居民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建议:在十字路口设置遮阳伞。这一做法在上海的部分路口得到了实施,效果出奇的好。尤其是在天气恶劣的时候,这些遮阳伞大大减少了人们乱穿马路的动机,因为人们会因此更愿意等待绿灯或者在路边躲避风雨。
我还想提到的是,作为行人,我越来越反感的是人行灯虽然是绿灯,但机动车仍然可以行驶的情况。这种做法无疑是对行人路权的不尊重,因为这意味着在任何时候,机动车都可以行驶,而行人在绿灯时也无法自由通行。在这种情况下,行人的安全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乱穿马路的动力。
解决乱穿马路的问题不能一味地依赖“吓唬式”的宣传和教育。我们需要更多地从行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路权,削弱他们乱穿马路的动机。至于将乱穿马路与个人的诚信挂钩的做法,我持反对意见这种做法并不能提升文明程度,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应该寻求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