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须认清儿童胃病的“黑洞”
日前,在广州一所学校,年仅12岁的男孩兵兵在上卫生间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广州市儿童医院急诊。这个看似健壮如牛的男孩,妈妈常自豪地说他能吃下一只鸡且平时无恙。诊断结果却令人惊愕十二指肠合并出血。
兵兵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广州市儿童医院,每年进行的2700多次胃镜检查中,近90%的孩子都会被发现问题。其中,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的发病率最高,让家长们惊觉胃病并非只是成年人的专利。
那么,哪些学龄前儿童需要进行胃镜检查呢?
1. 若孩子反复出现与饮食有关的呕吐、嗳气、反酸、腹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 若孩子出现定位不确切的腹痛,且这种腹痛反复发生但无规律,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3. 如孩子出现原因不明的呕血或拉黑便,且大便隐血检查多次呈现阳性结果,应立即送医。
4. 若孩子有胃病家族史,且病程超过3个月,伴有面黄、消瘦、上腹痛等症状,也需要做胃镜检查。
广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区文玑指出,由于胃镜在儿科的起步相对较晚,以往的钡餐、X线等检查并不能完全确诊儿科的消化系统疾病。而胃镜在消化道检查中的有效率高达99%,使得儿童胃病的真实情况逐渐暴露。其中包括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已经成为儿童的常见病。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腹痛意识并不明显,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感觉,这使得很多儿童胃病不能及时被发现。而胃病的症状多样性也让家长容易产生错觉。区文玑介绍,胃病患儿的疼痛时间不固定,多数表现为餐后痛,但也有表现为餐前痛。相对于成人患者长达十几年的病史,儿童的胃痛往往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每次也许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
除了常见的反酸、嗳气等症状外,不同年龄的患儿胃痛的感觉和表现也有所不同。学龄期孩子的胃痛有时表现为不规律的腹痛,而学龄前儿童对腹痛有模糊认识,仍不能准确区分疼痛位置。至于婴幼儿,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一旦感到腹痛,往往会啼哭不止、食欲不好、厌食、呕吐等,还会有黑便、血便等症状。
区文玑特别强调,引起小儿胃炎、溃疡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Hp)。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更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导致孩子感染Hp。
洋快餐、油炸食品、可乐、咖啡等食品也可能是孩子胃病的诱因。有些孩子更偏爱这类食品和饮料,长此以往会对胃造成损害。
儿童胃病已经越来越普遍,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胃病的发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咖啡、可乐等饮料,犹如胃的双重刺激,会引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那些油炸食物和洋快餐等高油高脂食品,更是让胃部承受巨大压力。除了饮食结构的问题,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同样值得重视。许多家长都曾面临孩子挑食、偏食、厌食等问题,其实这些也许正是孩子的胃在“抗议”。孩子们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家长们在餐桌上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饮食习惯的养成。家长们在吃饭时应该避免其他活动,以免给孩子错误的示范。
除了日常习惯,换牙期的孩子更需注意口腔卫生。不注意口腔卫生可能导致烂牙坏牙,这也是许多孩子胃病的一个重要诱因。有些孩子经常说肚子疼,检查却发现牙齿问题严重。牙齿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工序,如果牙齿不好,食物的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胃的健康。从小教育孩子保护牙齿至关重要,每天两次刷牙的习惯更是不可或缺。
一些家长滥用退烧药的做法也值得警惕。孩子的胃黏膜脆弱,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和退烧药可能对孩子的胃造成损伤。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时应该更加谨慎,尽可能选择对胃影响小的药物。一些退热镇痛药可以放在餐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有些孩子在上学会后出现胃痛现象,这让一些家长怀疑孩子是否在装病。实际上,孩子的不良情绪、精神问题和学习压力等都可能导致一些身体症状。对于这些情况,家长们在确诊后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让孩子尽快康复。
孩子们的胃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从饮食到生活习惯,从用药到心理健康,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努力。 (责任编辑:王海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