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前世今生”
当胃肠道黏膜破损至深,暴露出胃酸环境下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成为了胃肠科门诊的常见疾病。长久以来,“无胃酸即无溃疡”的观念主导着溃疡治疗的方向。随着新药的研发,抑制胃酸的方法确实相当有效,缩短了溃疡的愈合时间。即便治疗后,每年仍有70-80%的复发率。这一切,在澳洲医生马歇尔于1982年发现并成功培养出胃幽门螺旋杆菌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溃疡的发生率因人种、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文明发展、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在台湾,消化性溃疡的年发生率约为11%,其中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比例约为1:4。溃疡的发生也有其周期性,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发生率最高,而七月则最低。相较那些从未发生溃疡的胃炎病人,十年间发生溃疡的机率高达11%,是未患胃炎而发生溃疡者的14倍。
谈及胃溃疡的食疗,我们必须关注胃本身的防御与攻击因素之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溃疡便可能发生。基因与周遭因素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家族中有溃疡成员的亲缘者,其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是13%(控制群体为3.9%)。基因的影响在溃疡成因中同样占据一席之地。周遭因素如止痛药、类固醇的使用,以及抽烟、饮酒、咖啡的摄取,甚至是压力、幽门杆菌等外来影响,都可能引发溃疡。
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候选人及支持者全身心投入拉票与辅选的过程中,身心压力与日俱增。加之应酬繁多、三餐不规律、抽烟饮酒机会大增,对于有溃疡宿疾的人来说,更易引发旧疾复发,需特别警惕。
胃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经十几年来的研究,已经明确此杆菌引发的肠化生会导致溃疡。临床观察发现,9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及70-80%的胃溃疡病人在胃黏膜中存在此细菌。使用灭菌药物治疗后,溃疡的年复发率降至10%以下。此螺旋体带有4~6根鞭毛,具有活动能力,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它寄居在胃的中性黏液层下方,并含有丰富的尿素,能够分解上皮细胞渗透出的尿素,产生的氨和重碳酸盐可中和胃酸,为其创造更适合的生存环境。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多数病人会有上腹部灼热感或疼痛感。疼痛常在两餐之间或夜间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在进食后,疼痛会得到暂时缓解。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胀、呃气等症状。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上消化道钡剂吞食检查及胃镜检查是常用方法,可以明确溃疡的部位和大小。胃镜检查更能区分良性或恶性胃溃疡。而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专家提醒可采用以下方法:胃镜检查时采取胃黏膜进行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尿素测试(CLO test)。还有间接测试法可供参考。
面对这样一个顽固且常见的疾病,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成因和症状,更要注重预防和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都是预防溃疡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