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能说明人内心在挣扎
“真实本性”是一种宁静、清明而又全然敞开的内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再需要自我保护,因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质是圆满无缺的。人类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既有这种真实的本性,又有通过自我构建的虚拟身份。从表面看,“自我”积极向上,而“真实本性”则似乎消极无为。但实际上,“自我”在根本上是一个不断抵抗解脱、疗愈和圆满的消极因素。正确的认知应该是:在消极无为之中存在着最积极的解脱成分。
由于人类错误地将追求自保视为积极行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充满了期待、要求、评判和规划,这些活动伴随着焦虑、匮乏、自我怀疑和低价值感。这些思维和情绪活动运作得太快,太容易被认同,使我们深信不疑。为了洞察这些复杂的意识活动,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正念”,即一种不被烦恼左右的自我透视能力,并学会与底层的情绪能量共存。
在38岁那年,我花了十个月的时间专注于正念实验。我切断了所有外部活动,深入内在世界。我发现每一个念头的产生都与内心的细微情绪能量有关。换句话说,我们的自我或大脑总是试图通过制造一些活动来逃避当下那与过去或未来无关的空寂实相。这种空寂为什么会让人难以忍受?当我们的大脑安静下来时,我们不是应该感到解脱吗,为什么会产生想要逃避的冲动?
这些问题在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克里希那穆提在《点亮自性之光》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大脑是整体人类的头脑,受到文化、宗教、经济和社会制约的影响。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不停地运转,寻找安全感。如果我们试图让大脑只存储生活所需的知识,而其他的一切不再留存,那么大脑会感到失去方向。除了寻求安全感,我们的头脑还有一种倾向不想安住在身体之内,这就是所谓的“身心分离”倾向。
在正念训练中,我发现当长时间保持静止不动时,身体的许多部分会有阻塞感。面对这种感觉,许多人会感到不安,并试图转移注意力以寻求缓解。但在闭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这种“身心分离”的惯性。一旦开始面对身体上的感觉,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日常行为,如喝茶、幻想、甚至身体扭动,都是一种挣扎和不安,是对阻塞感的无法共处的反应。
许多心理治疗师认为,让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和身体上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其难度超过所有的心智活动和生产活动。如果我们能面对身体的各种感觉,我们可能会把具体的威胁转化为能量流。这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切无常”,“没有任何现象是永恒不变的”。正念训练就像是一种内在的炼金术,接受所有的杂质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纯净而清晰的存在状态。
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我们需要及时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否则,这些习惯会支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使人际关系和工作变得复杂。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部分的注意力在身心上,同时与其他注意力一起互动并留意各种情绪和念头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真正的沟通。实习编辑:贺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