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BBS传播”就扼住了乙肝病毒的喉咙
在全球的病毒威胁中,亚洲,尤其是中国,成为乙肝病毒的“重灾区”。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慢性乙肝患者生活在亚洲,而中国,早在199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就有近1.3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率高达57.6%。这一严峻形势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当我们谈论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病毒时,许多人可能会想到艾滋病毒、禽流感病毒等,但实际上,乙肝病毒才是无形的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20亿,其中不乏慢性乙肝患者。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乙肝的严重性。而在中国,从每月公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来看,乙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远超过其他传染病。更为严重的是,乙肝病毒不像艾滋病那样在短时间内致命,它的伤害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但一旦发展为慢性乙肝,就可能引发肝癌和肝硬化等致命疾病。不幸的是,全世界至今仍未有一种药物能够根治乙肝。
尽管乙肝病毒看似强大,但它却是最容易预防的病毒之一。其传播主要通过母婴、血液和三种途径,被称为“BBS传播”。只要控制好这三个环节的交叉传染,就能有效遏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在这场预防战争中,疫苗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自1967年萨尔克曼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乙肝病毒后,乙肝疫苗的研究和问世为预防乙肝提供了有效手段。从第一代实验室诞生的疫苗到1986年出现的更安全、有效的商业疫苗,制药业之间的竞争使得疫苗价格迅速下降,现在几乎人人都能承受。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对于未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注射乙肝疫苗可以获得对乙肝病毒的终身免疫能力。疫苗的注射时间直接影响其效力。对于新生儿和儿童,注射时间越早,疫苗的作用越好。如果能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就能成功实现母婴阻断。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预防效果会逐渐减弱。遏制乙肝流行的努力必须是一种国家行为。
美国的经验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明。8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了面向新生儿和学龄儿童的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行动,这一行动效果显著,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美国的成功经验催生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对抗乙肝全球战略。由此可见,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乙肝是完全可以被战胜的。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全球各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体系。沙特阿拉伯迅速采纳了这一倡议,并在短短八年内,将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从7%降至0.5%,这一成就令人瞩目。
与此中国的乙肝疫苗免疫之路虽曲折,却也在稳步前行。自1992年开始,中国逐步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要求所有新生儿接种。初期,这一费用由家长承担。到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被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由国家承担,家长仅需支付少量接种费。这一重大转变在2005年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国务院***温家宝颁布法规,规定全国所有新生儿可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经费问题曾是制约计划免疫工作的一大难题。据专家估算,仅仅五种疫苗的全部国家财政负担就已相当庞大。除此之外,计划免疫所需的人员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冷链”问题,疫苗对温度的要求极为严格,从生产到运输再到储存,都需要在2到8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这在边远地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卫生部在面对这些挑战时表现出了开放的姿态。他们不仅与国际组织合作,引入必要的资金,更引入了宝贵的人脉、经验、管理制度和公共卫生理念。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儿童疫苗基金以及肝炎防治基金会等的合作,为中国的计划免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近,青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14岁以下人群完全受乙肝疫苗保护的省份。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全球乙肝控制方面的重大进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新任卫生部长陈竺表示,中国的目标是彻底摆脱“乙肝大国”的帽子。他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与期待。
中国的乙肝控制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未来的中国,将不再仅仅是乙肝的困扰之地,而是一个拥有健康、快乐生活的美好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