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房颤动
房颤:不容忽视的心血管隐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房颤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但它是我们身边隐藏的一个巨大心血管隐患。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疾病的神秘面纱,重新认识并警惕它所带来的危害。
让我们看看一组惊人的数据。房颤,这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约每六百五十至七百五十人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房颤患者。这一数字足以让我们对房颤产生警觉。
房颤,即心房颤动的简称,是指心房组织内异位起搏点异常快速放电以及电信号各方向传导不均衡,导致心房出现不协调、不规则的颤动。这种颤动的频率可以达到每分钟350-600次,使得整个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进而影响到全身脏器的供血。
更令人担忧的是,房颤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达39%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房颤。而当房颤与中风联系在一起时,情况就变得更为严重。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17倍。这是因为房颤导致的心房颤动使得血液容易在心脏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血液流入大脑,造成脑动脉栓塞,引发中风。
由于房颤患者的血栓往往较大,因此由房颤引起的中风往往比原发于脑血管的中风更为严重。这不仅表现在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而且预后情况也不理想。许多房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危害缺乏认识,往往拖延治疗,直到出现中风等严重并发症才接受正规治疗,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我们必须对房颤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正确的认识。预防房颤,首先要去除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危险因素。对于已经患有房颤的朋友,更要积极接受治疗,控制好病情,降低中风的风险。
房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血管隐患。我们必须对它有足够的认识,警惕它的危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心脏,远离房颤的危害。导管消融术:消除房颤栓塞风险的新希望
房颤,这一心脏疾病,已不再让人束手无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名为导管射频消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正成为解决房颤栓塞风险的新希望。
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房颤的常规手段。经验丰富的心内科医生,一眼便能从心电图上识别出房颤的特征。针对房颤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正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
药物治疗房颤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抗凝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预防中风的发生。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抽血监测,以确保抗凝治疗既不过度导致出血,也不足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十余年,技术成熟且广泛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只需在镇痛下穿刺静脉,将导管精确送入心脏,对引发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通过导管消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这不仅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他们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品质。
王景峰教授指出,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逐年提高,许多患者通过这一治疗手段成功解除了房颤带来的困扰。对于那些希望减少药物副作用、追求更彻底治疗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无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导管消融术将在未来的房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