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的人们拥有幸福感
随着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愿每一位辛勤努力的人告别心苦,找到内心深处的幸福感。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指标的重要一环,更是现代社会中无数人的共同向往。
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不论年少还是成年。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幸福似乎总是遥不可及。贫贱夫妻或许曾以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实却让他们发现,金钱买不到真爱和幸福。同样,那些富豪名媛也深陷其中,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那么,究竟何为幸福?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心理学专家孔军辉教授向我们揭示了幸福的真谛。从心理学角度看,幸福感是对自我生活状况的一种感知,是一种心理素养的磨练与培养过程。真正的美好生活源自人的情绪体验、心理感受以及生理上的快乐与痛苦。虽然外在物质环境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但真正决定因素还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微妙的体验和感受只能由自己深刻体会,无法被他人所感知。
每个人对幸福感的标准都是独特的,这取决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面对挫折会视为挑战和机遇,自然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悲观的人则容易在压力面前失去幸福感。幸福感还与每个人的个性、阅历和经历密切相关。不是年龄越大幸福感就越少,有时生活的安稳与幸福感成正比。
当代人更加坦诚地追求幸福,但幸福究竟在哪里?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代表着一种稳定的幸福感,并非一时的快感所能代表。真正的幸福感是对持续幸福的全面肯定,包括你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和对生命质量的评价。
成功与幸福并非等同。现代竞争社会里,人们常常误认为成功就是幸福,财富就是快乐的源泉。《南方周末》的一项调查却显示,许多国内富豪在拥有巨额财富的同时却感到不安全感,并非快乐。专家分析指出,成功是实现目标的结果,而幸福是一种身心感受的状态。成功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之一,并非生活的唯一目的。过于追求成功可能导致身心俱疲,忽视真正的幸福。
孔军辉教授也强调,富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比穷人更强。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人们的心理满足标准也会不断提高。他们总会与更高层次的人进行比较,产生无尽的欲望和不满。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适时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调整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放下繁重的心理压力,找回内心的幸福感,拥抱真正的美好生活。在当下社会,财富和成功似乎成为了衡量幸福与否的主要标准,但人们逐渐发现,这种观念可能并不准确。财富和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正在逐渐消失,因为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已经转变,这可以从一句简洁的表述中理解:昨天的奢侈已经成为了今天的必需。这一现象引发了对幸福本质的思考,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孔军辉教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在当下扭曲的幸福观下,理解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找回真正幸福的关键。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财富的意义,明确其真正价值并寻找挣钱的乐趣,而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意义,回归正常的价值观,寻找生活的真谛。
自我认知的清晰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能力,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类似地,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引导孩子们找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理解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从点滴小事做起,珍惜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感受幸福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投入到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满足和幸福,而不是只看重结果。
对于在职场中的人来说,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变化迅速,只有主动适应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幸福不仅仅是成功和财富的象征,更是内心的一种满足和平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寻找真正的幸福之道。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找到自己的位置,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实习编辑:张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