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压力性荨麻疹
【医学奥秘:压力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与诊疗】
在纷繁复杂的皮肤疾病中,压力性荨麻疹以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荨麻疹中有2%属于压力性荨麻疹,而在Champion报告的2310例荨麻疹中,压力性荨麻疹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0.5%。本病好发于年轻人,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44岁之间,且患者中男性占据了65%至80%的比例。
关于压力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的研究认为与炎症介质的关系密切。Ryan等人在患者受压皮肤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后观察到局部产生迟发性反应,从压力性风团中分离出高浓度组胺和激肽。尽管有研究表明患者能够释放较多组胺和白细胞化学趋化因子,但这些改变并无特异性。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缺乏可能延长介质作用,导致迟发性风团形成。但也有检测结果显示各种血清蛋白酶均正常。值得注意的是,约四分之一的患者血清中存在Ⅷ因子缺乏,但并未观察到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上,压力性荨麻疹的皮肤症状主要表现在身体受压部位,如手掌、脚掌、臀部及背部上方。皮肤在受压后的4至8小时出现风团,持续时间从8小时到72小时不等,平均约20小时。多数患者感受到风团有痒感,部分更会有灼痛、烧灼或刺痛感。除了皮肤症状,约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多汗、恶心、关节痛等。
在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方面,压力性荨麻疹患者也表现出一些特征。例如,七成患者血沉轻度到中度增快,两到五成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风团活检显示真皮下部组织水肿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
对于压力性荨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皮肤局部有受压史、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和深部水肿、消退较慢等症状。也可以通过压力试验进行诊断。而对于治疗,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局部使用强效皮质类固醇霜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反应。氨苯砜、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预防压力性荨麻疹的最佳方法是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到重压。对于患者而言,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坐立、卧床或穿戴紧身衣物,以减少皮肤受压的机会。
***详细了压力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和医学爱好者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患者,及时就医、遵循医嘱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实习编辑: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