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中医的概念及常识
概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病症。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外感寒邪、饮食伤胃、肝气犯胃以及脾胃虚弱等。病理上,胃喜润恶燥,易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影响,导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引发疼痛。
病因详解:
1. 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度服用寒凉食物,致使寒邪内客于胃,导致气机凝滞,胃气不和,引发疼痛。
2.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导致疼痛。
3. 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引起胃痛。
4. 脾胃虚弱:素体不足、劳倦过度、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使胃失温养而作痛。
症状分析:
1. 寒邪客胃:胃痛暴作,喜暖恶寒,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苔薄白,脉象紧。
2. 饮食停滞: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味腐臭,吐后痛减,苔厚腻,脉滑。
3.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
4. 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象数。
5. 瘀血停滞:针刺样胃痛,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6. 湿热中阻:胃脘疼痛伴灼热感,口干口苦而不欲饮等。
7. 胃阴亏虚:胃脘隐隐灼痛且口燥咽干等。
8.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且喜温喜按等。
诊断要点:
1. 胃脘部疼痛,常伴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发病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起病急缓不一,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4.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等医学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等病变。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症状,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如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寒邪客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饮食停滞);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肝气犯胃)等。具体方剂如良附丸、保和丸、柴胡疏肝散等。
预防建议:
重视精神与饮食调养,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这样可减轻胃痛并减少发作,达到预防目的。
(实习编辑:陈占利)(注:***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