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浅谈

皮肤病 2025-06-27 19:23皮肤病种类www.xiang120.com

甲型肝炎病毒:从发现到理解

1973年,Feinslone运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了甲型病毒,正式命名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这种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当人类感染HAV后,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有少部分人会出现急性甲型肝炎的症状。但无论如何,大多数感染者都能完全恢复,不会转为慢性携带者。

一、生物学特性深入

病毒呈现为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其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现出20面体的立体对称结构,并带有HAV的特异性抗原。每一个壳微粒都由四种不同的多肽构成:VP1、VP2、VP3和VP4。

在病毒的核心部位,存在一个单股正链RNA。除了决定病毒的遗传特性外,它还具有信使RNA的功能并带有传染性。这个RNA的长度相当于7个核苷酸。在RNA的3'末端存在多聚序列,而在5'末端则连接着一个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蛋白质,被称为病毒基因组蛋白。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它起到将病毒核酸附着在宿主细胞的白体上,进而进行病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作用。

关于病毒感染模型与培养: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并能传代。通过口或静脉注射,可以使这些动物发生肝炎,并在他们的肝细胞中检测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会随粪便排出。而在恢复期,血清中则可以检测到HAV的相应抗体。

二、抵抗力与外部环境

初步实验显示,HAV对、60℃加热1小时及pH3的作用都有相对的抵抗力。它可以在4℃的环境中存活数月。但经过100℃加热5分钟或使用氯处理,HAV可以被灭活。非离子型去垢剂并不会破坏病毒的传染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详解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至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酶升高前的5至6天存在于患者血液和粪便中。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大约发病2至3周后,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会逐渐消失。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极为罕见。

HAV的传播途径除了通过粪便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和食具等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外,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尽管通过血液传播的方式较为少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感染后的症状多从发热、不适和食欲不震开始,随后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及其免疫性特点。在多数案例中,无黄疸型甲型肝炎的发病率远超黄疸型,但在大流行时期,黄疸型病例的比例会有所上升。在40岁以上的成人群体中,约有80%的人体内含有抗HAV(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

当HAV通过粪-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它首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它会侵入肝脏,这个病毒的靶器官,并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值得注意的是,HAV在组织培养细胞中的增殖速度较慢,并不直接对细胞造成损害。对于其致病机制,除了病毒本身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深入研究HAV的致病机制,现在可以使用狨猴作为实验感染模型。在动物感染大型病毒后的一周内,肝组织会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和少量的局灶性坏死。尽管动物的肝功能异常,但病情稳定。当在动物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时,动物的病情反而会恶化,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门脉周围细胞坏死。这表明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HAV的致病作用,而随后的病理改变则可能是一种免疫病理损害。

在甲型肝炎的显性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都会产生抗HAV的lgM和lgG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出现,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具有免疫力。有活力的NK细胞和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D8+)在消灭病毒和控制HAV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微生物学诊断方面,目前主要通过对HAV的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查来确诊甲型肝炎。应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电镜、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聚酶链反应以及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等。其中,抗HAVLgM的出现早、短期达高峰与消失快的特点,使其成为新近感染甲型肝炎的标志。而抗HAVLgG的检测则有助于流行病学检查。

在防治原则方面,HAV的预防应重视饮食卫生,保护水源,加强粪便管理,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可以作为应急预防甲型肝炎的措施。我国生产的甲肝活疫苗只需注射一次即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也已经取得成功。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传播。

上一篇:如何挑选瑜伽垫实用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