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解读“百家姓女孩”
网上热议纷纷,聚焦在“扼杀创造力”与“教育暴力”的争议漩涡中。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位年仅7岁的王仙妮表演记忆“百家姓”,点燃了一场网络的热议风暴。最近,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庆安教授拨通了记者的电话,表达了他的观点,他希望能借助《光明日报》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记忆心理学。这场争议背后,其实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层次。
首先引发人们关注的是,这种表演是否是在提倡死记硬背,从而压抑了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有人认为:“这样的表演方式是在将孩子训练成背书的机器人。”李庆安教授却认为,这种担忧可能源于对记忆法的误解。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真正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如何激发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王仙妮所展示的并非纯粹的机械记忆,而是结合了特定的记忆策略的实例。这种记忆方式在激发创造力的也提升了记忆力本身。
接下来,人们开始质疑小女孩的“绝技”背后是否隐藏着教育畸形、教育暴力的影子?“是谁在背后催促她苦练这些看似超人的技能?”一些声音指出:“这样的技艺培养或许剥夺了她天真烂漫的时光。”李庆安教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视角:这背后的记忆策略是基于中介记忆理论的应用。这种记忆方法建立在多元智力模型之上,在两个看似无关的概念之间创造出逻辑联系,从而实现快速记忆的目的。据教授透露,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并运用这种汉字记忆法的人。为了传教目的,他运用此技巧吸引了众多上层人士的注意。在了解了他的特殊技能后,中国的人们纷纷向他求教学习技巧。更有官员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学习此种技艺,从而写成了第一本汉字记忆法论著《西国记法》。尽管这本书在历史上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今天却成为研究记忆心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值得注意的是,《西国记法》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它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教育理念和对人的创造力的激发和启迪的思考。关于如何学习和掌握这种记忆法的问题,李庆安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和建议。他认为五年级以上的孩子经过适当的训练就能掌握这种技巧,并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对于部分孩子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教授也给出了深入的分析和建议。同时他也强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中国传统蒙学教材符合记忆心理学规律,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这场关于记忆和教育理念的争论揭示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和追求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渴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理解记忆的科学性并非只是冰冷的知识的堆砌而是关乎创造力、思考力和人性的挖掘。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发掘潜力提升创造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李庆安认为,许多人可能认为儿童背诵“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这些蒙学经典实际上遵循了记忆心理学的规律,使得背诵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
这些经典符合“事关己,则易记”的心理规律。研究表明,与自己有关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在《百家姓》中,每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姓氏,这种亲近感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旦掌握了《百家姓》中的1986个姓氏,就等于掌握了2168个汉字。当这些姓氏和汉字在其他语境中出现时,儿童会感觉亲切,不再觉得枯燥和困难。
这些经典也符合记忆心理学中的“记忆广度”规律。学龄儿童的记忆广度,即他们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的句式简短,正好符合儿童的记忆广度,大大降低了学习和背诵的难度。
古代的蒙学教育强调利用蒙学教材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并强化记忆。程颐曾说:“不要认为小孩子没有记忆力,他们经历的事情都能记住。”朱熹也强调:“多读自然就能理解。”前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先生在他的文章《我是吃过亏的》中建议读者重视背诵,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他提到,小时候背熟的内容一辈子都记得住,而且记忆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这些古代经典的学习与背诵,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对于儿童来说,通过背诵这些经典,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让我们重视蒙学经典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习编辑: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