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干预的“黄金72小时”
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生活秩序被严重扰乱,内心的紧张与危机不断累积,个体进入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在这个时候,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帮助人们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更是让他们顺利度过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四川罕见大地震为例,这场灾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面对如此突发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明确指出,心理危机带来的痛苦持续而深刻,不亚于任何一场灾难。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可或缺的部分。地震等灾难性事件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上的刺激。经历这样的场面后,人们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反应,如食欲不振、失眠、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甚至会回避讨论相关话题。这些反应会极大地侵害受灾者的心理结构,影响救援者的战斗力。
心理危机不仅包括突发事件本身,如地震、水灾等,还包括个体遭遇灾难后进入的紧急状态。一项调查显示,唐山大地震后约有10%的严重受灾者发生了创伤后应急障碍。当心理结构被瓦解时,人会陷入急性精神危机。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了危机事件,但心理创伤会长期存在,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些人可能会回想起灾难场面,出现情绪扰动、噩梦惊醒等现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帮助人们重建心理结构,顺利度过危机,预防创伤后应急障碍。专家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黄金72小时”非常重要,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至72小时内进行及时干预是关键。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快速评估,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技术。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一种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
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以及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等六步是非常关键的。评估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也至关重要。他们必须具备心理刺激承受能力,并经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才能为受灾人群提供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目前,北京安定医院已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可以为受灾人群提供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专家提醒广大震区群众,如果无法获得专业人员的帮助,可以通过亲友晤谈等方式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尽量宣泄负面情绪,避免造成长期的创伤。否认或掩饰内心的担忧和恐惧,甚至采用消极的方法逃避现实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