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有哪些治疗误区
俗称肝腹水的是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的情况,正常人的腹腔内会有少量游离腹水,大约50毫升,起到润滑脏器间的作用。
当前,针对肝腹水的治疗,西医尚缺乏确切疗效的药物。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补充液体、抗利尿、保肝等,虽能缓解一些症状,但往往会对肾脏造成损害,不能达到脏腑的整体调节,甚至可能使病情发展为肝肾综合症或肾功能衰竭。许多患者对此存在误区,全球医院网专家为此指出六大常见误区,希望能为患者提供指导。
第一个误区是不敢喝水。许多肝腹水患者因为害怕腹胀而整天不敢喝水,但这是不正确的。肝腹水患者虽然腹腔中有大量积水,但血液中的有效循环血量是不足的,因此患者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如果此时不喝水,会导致体内的水分严重失衡。
第二个误区是禁盐。很多肝腹水患者不明白限制食盐摄入的重要性。肝腹水患者应严格限制氯化钠(食盐)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体内水分增多。就像用盐腌萝卜一样,盐多了自然出水就多。不仅西医强调限盐,中医也历来如此。有些患者却过度限盐,导致出现低钠血症。利尿剂会排掉很多钠,如果过度限盐则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肝腹水患者应根据利尿剂的用量、每日总尿量以及血中钠离子的浓度来决定盐的摄入量。
第三个误区是恐惧放腹水。虽然穿刺放腹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肝腹水的产生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例如初诊的患者需要做诊断性穿刺,医生可以根据腹水的化验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完全拒绝放腹水是不正确的。在某些情况下如腹水量过大、对重要器官造成压迫或存在严重的腹腔感染时,也需要进行放腹水治疗。
第四个误区是依赖放腹水。一些肝腹水患者由于顽固的腹胀在放腹水后能迅速缓解,因此产生对放腹水的依赖。大量的、过于频繁的放腹水可能会导致营养物质的丢失,如白蛋白等。如果不及时补充,可能会导致越抽越胀,甚至可能诱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第五个误区是利尿剂的使用误区。肝腹水患者出院后常常自行服用利尿剂,由于缺乏医生的指导会出现很多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并导致复发。一些患者认为尿越多越好,因此急于求成或在病情好转后仍大量服用利尿剂。腹水病人的尿量最好控制在每24小时3000毫升以下,过度利尿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及肝性脑病等。另一些患者则过早停用利尿剂,导致体内残留腹水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停药后短期内腹水复发。利尿剂的使用应根据病情逐渐减量,最终停用。是否完全消退应采用B超检查来确定,而非仅凭感觉。
对于肝腹水的治疗,患者需要避免以上五大误区,与医生密切合作,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以期早日康复。用药不当需警惕:腹水的正确治疗之路
在医疗领域,腹水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当前,常用的药物如呋塞米(速尿片)和螺内酯(安体舒通片)在腹水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比例以2:5为宜,这种搭配既能排水又能保钾,效果卓著且不易引发低钾。若腹水量少,螺内酯可单独使用。但单用呋塞米则不妥,因为容易导致低钾问题。虽然螺内酯可能促进乳腺增生,但这主要是其副作用之一。在男性中,乳腺增生多因肝脏无法有效灭活雌激素所致。在用药时,我们更应关注电解质的平衡,避免过度担忧而放弃治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补充白蛋白。部分病人因白蛋白水平较低而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如丰富的肉类等。肝病患者低白蛋白的主要原因并非摄入不足,而是合成功能障碍。过量摄入高蛋白不仅加重胃肠道及肝脏的负担,还可能诱发肝性脑病,不利于病情恢复。甲鱼汤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虽然营养丰富,但因其不易消化,更容易加重患者的胃肠道负担。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古代医者孙思邈的观点:“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他在提醒我们,治疗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病症的消除,更要注重调养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腹水患者在追求治疗效果的更应注重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正确的治疗和生活调养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只有走出这些误区,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恢复健康的生活。希望广大腹水的患者和家属能够了解并遵循这些建议,共同为患者的健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