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特灵可治溃疡病
近半个世纪里,溃疡病的病因研究一直聚焦于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与损伤。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定植与慢性胃炎的病因紧密相连,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这也标志着溃疡病病因研究的新纪元。对比胃内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概率高达20∶1。长期的观察研究表明,抗菌治疗能有效改善溃疡病的自然病程,促进溃疡愈合,并有助于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那么,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引发溃疡病的呢?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定植会刺激胃酸分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胃酸分泌通常较高。一旦感染得到控制,随着幽门螺旋杆菌的消失,胃酸也会下降。胃酸过高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影响粘液细胞的分泌功能,使粘液减少、粘膜层变薄或消失,从而损害防御功能。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会导致十二指肠上皮化生,出现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这种现象在80%-9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都能观察到。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只能感染胃上皮细胞,这种生化现象为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了入侵十二指肠的机会,并削弱了粘膜的抵抗力。结合胃液的腐蚀作用,最终导致粘膜糜烂、发炎,甚至形成溃疡。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方式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单一药物治疗、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等。其中,呋喃唑酮悬液在单一药物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二联疗法通常采用铋剂与一种抗菌素联用或羟氨苄青霉素与另一种抗菌素联用。而三联疗法则是一个二周治疗方案,包括胶态次枸橼酸铋和甲硝唑的联合使用。据报道,该方案在国内初步应用时,疗效较好,可使幽门螺旋杆菌根治率达82.3%,但副作用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为溃疡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其致病作用仍存在争议。因为无论是在人体还是动物试验中,口服幽门螺旋杆菌并没有引发溃疡。抗菌素的滥用容易产生耐药菌株,且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有效根治方案。目前并不主张广泛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疗法。该疗法主要适用于有活动性胃炎或难治性溃疡、经H2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者,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溃疡病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信息,请访问湘120健康网或湖南健康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