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不药而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多变的疾病,其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总是与症状轻重成正比。诊断该疾病主要依赖胃镜及病理检测。在中医理论中,此病属于胃脘痛、心下痞范畴,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毒瘀互结,若中焦受阻,则会出现痞满等症状。
胃镜下,胃粘膜红白相间是寒热错杂证的主要表现,而充血、糜烂等症状则是毒瘀互结的表现。在治疗时,我们需合理配伍药物,以健胃、泻心汤加味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并酌佐解毒散瘀、杀虫之药,方能显奇效。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浅表性胃炎症状轻微甚至无痛,具有自限性,可自行消失。经过数月或数年的恢复,病变也可能完全康复。为了让胃炎更快更好地恢复,患者需要注重饮食和生活调理,避免摄入粗糙、刺激性、过热及过咸的食物,做到定时定量,防止暴饮暴食。限酒,避免使用或尽量少用对胃刺激性强的药物,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都是促进胃炎康复的重要措施。
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有不能完全“不药而愈”的情况。特别是中老年患者以及免疫失衡者,其浅表性胃炎有可能演变为慢性胃炎。这种可能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中老年患者的浅表性胃炎应予以早期治疗。治疗原则除抗菌外,还应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及抑制胃酸的药等。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改变,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病因多样,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炎、酗酒、十二指肠液反流、抽烟、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等。慢性胃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渗出型胃炎、平坦糜烂型胃炎等。其症状无特异性,部分病人无临床症状,病程或长或短,可因天气变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发症状加重。治疗慢性胃炎除了消除病因,还需根据症状进行药物治疗,如保护胃黏膜、调整胃肠运动功能等。
对于上腹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尝试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等药物,以减轻胃酸分泌并缓解相关症状。虽然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它们可能会引发口干、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前列腺肥大及其他特定疾病的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谨慎或避免使用。
为了帮助消化,患者可以选择酵母片、乳酶生、消胀片等助消化药物。如果出现返酸现象,可以选择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抑酸药物中的一种来使用。为了防止胆汁反流,可以摄取消胆胺以吸附胆汁。针对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考虑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胃窦部重度的萎缩性胃炎和肠化并不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因为手术后仍有可能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和癌变。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约为1%,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特别是伴有息肉、异型增生或局灶性凹陷、隆起等症状的患者。相对而言,胃粘膜光滑的轻度萎缩性胃炎的癌变可能性较小。
在预防方面,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定时进食,少食多餐,选择容易消化的软食。避免生冷、粗糙、油腻和纤维过多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的负担。还需要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类等刺激性饮品,并少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等。和避免辛辣、过热、过酸及熏烤的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太松等,也应该避免长期服用。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忧郁等情绪。
对于胃部疾病,预防是关键。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这些都是我们保护胃部健康的重要措施。更多关于胃部疾病的知识,等待您去和了解。 (实习编辑:郭婷婷)